logo-bg
logo-bg
音樂興發現|歐美粉絲正在改變演唱會體驗

2023.10.20(五)

音樂興發現|歐美粉絲正在改變演唱會體驗

 

 

作者:袁永興

 

2023年的歐美演唱會常見到的新聞,跟過往很不一樣的地方是,往往並非來自舞台上的歌手,好比嘉賓邀請了誰、或是展現什麼樣的新科技舞台機關,更不是藝人的衣著品牌與妝髮造型,而是來看演唱會的「粉絲」。

 

好比「粉絲的裝扮」,無論是去泰勒絲(Taylor Swift)還是碧昂絲(Beyoncé)的演唱會,彷彿他們前往的是一場有Dress Code的時尚派對而不僅僅只是演唱會,亮片裝與精緻的單品跟配件樣樣講究,而這意外帶動了快時尚與二手衣的銷量。

 

 

還有「歌迷丟什麼東西到舞台」,丟胸罩已經不太夠看了,有人丟手機砸到歌手眼睛(Bebe Rexha後來直接把眼睛黑青腫脹的照片放上社群)、丟飲料、丟太陽眼鏡……甚至是丟媽媽的骨灰(Pink!拿到時還一臉傻眼不知如何回應)。

 

此外最常見的是放眼望去一整排拿著手機拍攝舞台的場景,而且主辦單位似乎不管也管不了了,儘管仍有歌手希望粉絲專心聽歌看表演放下手機,但隨著IG、 YouTube、TikTok、X(先前的Twitter)……各個影音社群平台散佈著各種演唱會的片段,歐美粉絲(尤其是青少年)正在改變演唱會體驗,或者說,建立一套新的儀式性參與行為。

 

現在的演唱會市場競爭激烈,粉絲們搶票換取與藝人互動的機會,這創造了一種特權感、一種社交地位的展現與提升。在Harry Styles的演唱會上,粉絲們將圍巾或太陽眼鏡丟上舞台,他會戴上它們並在舞台上跳來跳去,這讓丟東西的人有了一個專屬時刻,錄下來後上傳網路,愈多這種內容賺取爆紅的流量,就愈有滿足感,因此就算必須一直拿著手機看完整場,這對某些粉絲而言不是犧牲,而是塑造獨特體驗的方式之一。

 

 

相較今日演唱會上被側錄、甚至直播演唱會的片段已經變得如此普遍,回顧網際網路的大部分歷史,拍攝演唱會幾乎是不被允許的。串流時代帶來了音樂會片段、對前排粉絲拍攝和高度活躍歌迷群更多的參與,他們把這一切都當作自己的社群工作來對待。從搶票到準備音樂會服裝,鐵粉可以將整個流程當成工業生產流水線般的拍成影音、任何能跟演唱會有關的、能想到的都與其他死忠粉絲分享。像TikTok和Instagram這樣的平台正在改變人們對現場演出活動的看法。於是乎有些歐美藝人也放開了、想拍就拍吧!社群時代不就是要分享嗎?顯然,我們正處於新的演唱會體驗時代,就像所有時代一樣,我們在過程中獲得了一些(好比各種不同角度欣賞到演唱會的精華畫面),但也失去了一些(例如演唱會的內容被提前暴雷)。

 

甚至像泰勒絲巡演還沒結束,完整的演唱會電影就上映了,看來擔心有沒有被粉絲劇透不如一切自己來。碧昂絲更是借力使力,在今年5月份Instagram上宣傳她的巡演時,發布了沒有聲音的影片,反而讓粉絲們興奮地猜測每個剪出片段是哪首歌。換言之,線上事先釋出影片最終並未削弱現場演唱活動的能量與票房。粉絲認為這些都可以累積成一個巨大的體驗。

 

 

許多粉絲希望他們能夠事先看到一部分演唱會直播和片段,作為對演唱會曲目的學習和參與方式,他們學起來這些歌既能熟悉演唱會的進行流程、又能配合全場與歌手的互動。過去10年間,由於社交媒體發展迅速,人們在演唱會上的穿著,從只穿牛仔褲和T恤、到如今精心打造一身行頭,完全是為了在社交平台上展示擺拍。歌迷們甚至在演唱會前幾周、甚至幾個月前便著手進行「儀式化行為」的服裝,甚至就算演唱會遲到、也不能沒有好好打扮。從本質上講,演唱會的影音片段或直播被放上網路、現在已成為數百萬粉絲Live活動的延伸,這種混合體驗在串流時代和粉絲經濟市場間,共同定義了「獨一無二」、「無法取代」的共感演出。

 

流行音樂歌迷的大規模動員也改變了社會大眾對演唱會的看法,特別是K-pop的粉絲文化,展現了演唱會體驗的高度結構化與群從化過程,粉絲們盛裝帶著手牌、LED燈牌、周邊商品、螢光棒和其他支持的表現、例如泰勒絲的友誼手鍊,無論是透過喊口號、齊聲合唱還是應答,許多演唱會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互動性更高,就像要參加碧昂絲巡演的粉絲們、都知道要準備當參與整場演出的一份子。有人認為這接近宗教化甚至邪典電影現象,但是這種互動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的現代標誌。

 

 

如果你對在演唱會中見到很多人、使用太多應用程式拍照攝影上傳感到不以為然,也許2023年是個正在改變的分水嶺,就像歐美粉絲正在調整和擴增參與演唱會的樣態與行動,藉此拓展演唱會市場的廣度與強度,也強化社群與短影音帶來的殊榮感和影響力,過去類比時代的Bootleg(編按:原意為美國禁酒令時的私釀酒,後來衍伸為未經許可的演唱會錄音、錄影行為),如今是成千上萬的樂迷以各自角度擷取的影音匯聚、完成一場又一場舉世無雙的演出體驗方式了。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