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5.11.28 (五)
首屆美國版「TikTok Awards」頒獎典禮登場
字級:
TikTok 終於把頒獎典禮辦進了美國本土。這家短影音平台宣布將於2025年12月18日在洛杉磯Hollywood Palladium舉辦首屆「TikTok Awards 2025」,標題為「New Era. New Icons.」新時代,新偶像。典禮標榜在TikTok App與串流平台Tubi同步直播,隔天提供隨選重看。表面上只是多了一場頒獎典禮,實際上TikTok等於公開宣告紅毯與獎季的主導權、將不再只是電視台和唱片公司所專屬。官方說法是「向1.7億美國用戶致敬」,投票全部在App內完成。對TikTok而言,這場秀並不在直播結束時畫下句點,而是會被陸續切片、二創、混剪,持續出現在 For You Page 的無數捲動訊息流當中。
從獎項設計就很容易看出平台打的算盤。獎項包括 Creator of the Year(年度創作者)、Video of the Year(年度影片)、Breakthrough Artist of the Year(年度突破藝人),再往外延伸到崛起新秀Rising Star、Storyteller、TikTok For Good,以及體育、美妝時尚等類別,外加與 TikTok Shop、CapCut、TikTok LIVE 綁定的產品獎,把內容、商業與工具全部拉進同一個框架。
對音樂圈而言,目光集中在年度突破藝人獎。首屆入圍的 Alex Warren、KATSEYE、Laufey、Ravyn Lenae、Sombr,共同點都是先在 TikTok 爆紅,再把聲量帶進串流平台、專輯與巡演。過去「年度新人」往往由唱片公司和傳統獎項體系定奪;如今TikTok自己給出一份名單、彰顯這些才是今年在平台真正「長大」的聲音,暗示著不看TikTok就幾乎無法完整評估一個新人的市場潛力。
TikTok Awards過去一年已在英國、愛爾蘭、澳洲、印尼、拉美等地辦過各種在地版本,累積起來約有20多個市場參與。典禮規模不一定驚人、卻有很高的社群黏著度,主角是當地的創作者與歌手。然而美國這站調性就完全不同。這裡是唱片公司總部、好萊塢經紀公司與廣告預算的集中地,也是TikTok面臨監管壓力最沈重的市場。更關鍵的是「TikTok USA」的陰影仍未散去。華府持續討論是否要求TikTok在美國切割所有權或出售資產,風向時緊時鬆,但始終沒有真正離場。在這個時間點推出一場高調實體典禮,背後考量包括先把「平台的文化重量」具體化成紅毯與畫面,向創作者與廣告主保證「我們不是準備撤退,而是繼續加碼」,並透過年度化的儀式,把影響力從一時的熱度,升級為固定的制度節點。未來幾年很可能出現這樣的路徑:聲量先在榜單和各種平台獎項上發酵,之後再從平台熱度擴散至傳統獎項,走進葛萊美、全美音樂獎的視野。
對整個娛樂產業來說,真正重要的也許不是多了一座獎,而是必須承認評價一個藝人既要能站上傳統舞台,也能經得起演算法和社群長期的考驗。從首屆美國TikTok Awards開始,如果把它視作一個時間軸標記,那之後的趨勢大概會愈來愈清楚:明星的誕生會是先在演算法與短影音裡成形,傳統獎項只是在之後補上一紙正式證書。
資料來源:◎ rollingstone + hollywoodreporter + Tiktok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從獎項設計就很容易看出平台打的算盤。獎項包括 Creator of the Year(年度創作者)、Video of the Year(年度影片)、Breakthrough Artist of the Year(年度突破藝人),再往外延伸到崛起新秀Rising Star、Storyteller、TikTok For Good,以及體育、美妝時尚等類別,外加與 TikTok Shop、CapCut、TikTok LIVE 綁定的產品獎,把內容、商業與工具全部拉進同一個框架。
對音樂圈而言,目光集中在年度突破藝人獎。首屆入圍的 Alex Warren、KATSEYE、Laufey、Ravyn Lenae、Sombr,共同點都是先在 TikTok 爆紅,再把聲量帶進串流平台、專輯與巡演。過去「年度新人」往往由唱片公司和傳統獎項體系定奪;如今TikTok自己給出一份名單、彰顯這些才是今年在平台真正「長大」的聲音,暗示著不看TikTok就幾乎無法完整評估一個新人的市場潛力。
TikTok Awards過去一年已在英國、愛爾蘭、澳洲、印尼、拉美等地辦過各種在地版本,累積起來約有20多個市場參與。典禮規模不一定驚人、卻有很高的社群黏著度,主角是當地的創作者與歌手。然而美國這站調性就完全不同。這裡是唱片公司總部、好萊塢經紀公司與廣告預算的集中地,也是TikTok面臨監管壓力最沈重的市場。更關鍵的是「TikTok USA」的陰影仍未散去。華府持續討論是否要求TikTok在美國切割所有權或出售資產,風向時緊時鬆,但始終沒有真正離場。在這個時間點推出一場高調實體典禮,背後考量包括先把「平台的文化重量」具體化成紅毯與畫面,向創作者與廣告主保證「我們不是準備撤退,而是繼續加碼」,並透過年度化的儀式,把影響力從一時的熱度,升級為固定的制度節點。未來幾年很可能出現這樣的路徑:聲量先在榜單和各種平台獎項上發酵,之後再從平台熱度擴散至傳統獎項,走進葛萊美、全美音樂獎的視野。
對整個娛樂產業來說,真正重要的也許不是多了一座獎,而是必須承認評價一個藝人既要能站上傳統舞台,也能經得起演算法和社群長期的考驗。從首屆美國TikTok Awards開始,如果把它視作一個時間軸標記,那之後的趨勢大概會愈來愈清楚:明星的誕生會是先在演算法與短影音裡成形,傳統獎項只是在之後補上一紙正式證書。
資料來源:◎ rollingstone + hollywoodreporter + Tiktok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