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影音專區 文章專區 音樂興發現|AI音樂崛起讓產業重新探索音樂人的角色

音樂
2025.08.16 (六)

音樂興發現|AI音樂崛起讓產業重新探索音樂人的角色

字級:
作者:袁永興
AI音樂崛起讓產業重新探索音樂人的角色

        Billboard在2025年7月發表了一篇《AI音樂創作者的崛起是否將與傳統藝人展開競爭?(Will the Rise of AI Music Content Creators Start Competing with Traditional Artists?)》的報導,探討了一個快速興起的現象:AI生成音樂的創作者,如何在不依靠傳統音樂產業的情況下取得財務上的成功。報導深入分析這些創作者能否在串流平台上與真人藝人爭奪版稅與觀眾注意力,並列舉了具體案例、技術演進、產業觀點與潛在的變革性影響。

        首先AI音樂創作者雖然不會巡演、簽唱片合約或發行實體專輯,但他們卻正在迅速成為音樂賺錢的新途徑。這類創作者更像是網紅,透過YouTube、Instagram、Patreon 和 Spotify 等平台獲利,而非傳統音樂產業的路徑。當中的傑出個例便是Nicholas Arter。他在被裁員後全職投入AI音樂創作,以「AI For The Culture」作為品牌開始上架作品,目前在YouTube 擁有15.5萬訂閱者,Instagram 擁有11萬粉絲,Spotify 每月聽眾達25萬,並以「Nick Hustles」為名在音樂平台上發行(Nick Hustles主題在YouTube有1.54萬訂閱者),風格融合70年代靈魂樂、復古嘻哈節奏與當代街頭俚語,整體音樂都由AI工具生成,Nicholas Arter僅擔任創意引導與作詞者參與其中。光在今年就發行了包括《Soul of a Hustler Vol. 1》在內等四張專輯和十多首單曲。這些作品均可在Apple Music、Spotify 等主要音樂平台上找到。也因為Nick Hustles 的創作方式主要依賴 AI 技術,這使得他的創作過程相較於傳統音樂人更為高效且成本較低、至今每月營收平均在數千美元,展現了AI音樂創作者可在不仰賴傳統音樂體系下打造穩定收入。 

        顯然利用AI創作歌曲,在社群平台、YouTube與訂閱服務如Patreon上賺取收益,不靠傳統音樂產業資源,更接近內容創作者的經營模式。加上門檻低、創作速度快,讓他們快速佔有一席之地。換個角度想,這代表越來越多創作者將AI作品上傳至Spotify等串流平台,開始與真人音樂人爭奪版稅。

        AI音樂技術的演進初期是在2022年底,當時大多是利用AI聲音模型讓名人或卡通人物替原唱「發聲」做些搞笑翻唱,直到2023年5月出現轉捩點,一位AI音樂槍手(Ghostwriter)匿名發布〈Heart On My Sleeve〉,因為使用AI模仿Drake與The Weeknd的聲音引爆討論,雖然實際編曲仍由真人完成,但這個事件把AI音樂創作推上了全球關注的視野。2023年12月,AI工具 Suno 與 Udio 上線,只需透過提示詞就可生成與真人難以區分的完整歌曲,人人都能當個音樂創作人的突破時刻正式到來。

        其他幾位成功AI音樂創作者的實例像是本是喜劇演員的Will Hatcher(藝名King Willonius),2024年3月他用Udio創作〈BBL Drizzy〉、在當時Drake與Kendrick Lamar正在互鬥期間引發話題。後來製作人Metro Boomin在2024年5月取樣〈BBL Drizzy〉這首歌,在SoundCloud一週內播放超過330萬次、展現AI音樂的初期文化影響力。而Glenn Robinson經營Instagram頁面Obscurest Vinyl,是一個惡搞懷舊唱片封面與歌曲的創意寫手、設計師與音樂創作者,他使用 Suno 製作AI音樂來配合虛構的專輯封面,標榜著“自2017年後你從未聽到過的偉大歌曲(The greatest songs you’ve never heard since 2017)”,如今IG粉絲已近30萬。巴西音樂人Vinih Pray 用Suno創作的doo-wop風格歌曲〈A Million Colors〉在2025年6月登上TikTok Viral 50排行榜,成了登上TikTok Viral榜單的首位AI音樂創作人。而AI「樂團」The Velvet Sundown 更在今年掀起話題,因為這個團體在Spotify的月聽眾流量就突破了140萬人,歌曲如〈Dust on the Wind〉更登上了英國、瑞典、挪威等地的 Spotify Viral 50 排行榜。後來媒體揭露該樂團沒有任何真人成員,全由AI創造、引發全球音樂圈關於創作倫理的討論。

        正如數位媒體與音樂營銷公司TEN2 Media執行長George Karalexis所說:「我們正從『AI音樂是個笑話』,轉入『人們開始真心喜歡它』的情況。」AI音樂正在進入下一個階段:品味市場。主流唱片公司雖已對Suno與Udio提出訴訟,認為其訓練模型使用了未授權的商業錄音,以及模仿藝人聲音也可能觸犯「聲音肖像權」(Right of Publicity),但目前Spotify、YouTube等平台並無明確區分AI音樂的上架規範,這使得AI作品可自由上架,與真人競爭流量與版稅。在版權與真實性的辯論尚未解決之際,他們的實際獲利已證明這並非一時風潮。AI的關鍵優勢:低成本、大規模、極快速的音樂生產能力與未來可能的變現力。而這也是潛在的顛覆力量。

        未來的音樂藝人,會不會像是「策展人」而非「創作者」?當生成型AI可以用10秒產出一首完整歌曲,未來音樂人的價值是「風格與品牌」?「結合故事與影像建立情感連結」的統合者?抑或是「與AI共同策劃可被喜歡的音樂」化身?AI顯然不會終結創作,但是會慢慢重新定義創作者的角色和職責。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其他文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