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5.08.27 (三)
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陸續公佈2025年上半年財報
字級:
中國音樂串流市場兩大巨頭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和網易雲音樂相繼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的財務業績。儘管兩家公司都面臨社群娛樂服務部門收入大幅下滑的挑戰,但核心音樂服務業務則展現出強勁增長,訂閱收入和用戶參與度成為焦點。這反映了中國音樂市場從娛樂多元化、向付費內容深耕的轉型趨勢,同時也凸顯了監管環境對音樂產業的影響。
網易雲音樂作為中國第二大音樂串流媒體,在報告中反映了音樂服務收入的雙位數增長,但整體收入因社交娛樂部門的拖累而下滑,上半年的總收入同比下降6%至人民幣38億元。其中,音樂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5.9%,佔總收入的絕大部分。會員訂閱收入更是上升15.2%,也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這一增長主要來自訂閱用戶基數的擴張。但在社群娛樂收入同比暴跌43.1%,騰訊音樂的該部門收入則下降10.3%。相較之下,騰訊音樂作為市場龍頭,其2025上半年總收入表現更為亮眼,同比增長13.4%,達到人民幣158億元,主要得益於線上音樂服務收入的強勁拉動,該部門收入增長21.4%,尤其光在第二季的音樂訂閱收入進一步增長17.1%,線上音樂服務總收入則增長26.4%,騰訊音樂總收入增長主要來自音樂業務的貢獻,佔比超過80%。
儘管如此,兩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均有所提升。在用戶數據方面,兩家公司均強調了月活躍用戶(MAUs)的穩定增長,騰訊音樂的在線音樂提升主要來自「超級VIP(SVIP)」訂閱計劃的成功,該計劃用戶數突破1,500萬,佔總付費用戶的12%。超級VIP用戶每月支付約人民幣40元,遠高於標準訂閱的8元,貢獻了五倍收入。當中優越音質和藝人優先權(如獨家專輯和演唱會優先票)是SVIP吸引力的核心。網易雲音樂同樣聚焦用戶付費意願的培養,透過改善用戶體驗、深化參與度、提升會員特權和拓寬消費場景來推動訂閱增長,雖未公布付費用戶具體數,但訂閱基數增加是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目前兩大中國音樂串流龍頭都強調內容是核心競爭力。網易雲強調與版權持有者的擴大合作,包括與韓國K-pop公司RBW和Starship Entertainment的協議,同時大力發展內部音樂和獨立藝人生態,目前合作的有81.9萬名獨立藝人,貢獻480萬首曲目,新推出的“AI音樂人”和“練習生音樂人”角色目的在為新興創作者提供機會,此外還與多個品牌合作,讓獨立藝人有機會創作廣告音樂,提升曝光和商業價值。
騰訊音樂的內容策略同樣多元化,加強與唱片公司和藝人的合作,推出“bubble”社區、促進用戶與K-pop和中國藝人的互動;與浙江衛視合作音樂綜藝節目如《天賜的聲音》和《閃光的夏天》。實體業務也同樣亮眼、包括G-DRAGON澳門演唱會,上半年近百位藝人的300多場演出。兩家公司的策略均轉向核心音樂業務,減少社群娛樂風險。
整體而言,中國音樂市場正從疫情後恢復向數位化深耕轉變,付費訂閱和原創內容成為增長引擎。隨著AI和跨平台合作的興起,產業有望迎來新爆點,預計下半年兩家公司將繼續優化成本、擴大國際合作,推動音樂走向全球舞台。
資料來源:◎ reuters + MBW + DMN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網易雲音樂作為中國第二大音樂串流媒體,在報告中反映了音樂服務收入的雙位數增長,但整體收入因社交娛樂部門的拖累而下滑,上半年的總收入同比下降6%至人民幣38億元。其中,音樂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5.9%,佔總收入的絕大部分。會員訂閱收入更是上升15.2%,也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這一增長主要來自訂閱用戶基數的擴張。但在社群娛樂收入同比暴跌43.1%,騰訊音樂的該部門收入則下降10.3%。相較之下,騰訊音樂作為市場龍頭,其2025上半年總收入表現更為亮眼,同比增長13.4%,達到人民幣158億元,主要得益於線上音樂服務收入的強勁拉動,該部門收入增長21.4%,尤其光在第二季的音樂訂閱收入進一步增長17.1%,線上音樂服務總收入則增長26.4%,騰訊音樂總收入增長主要來自音樂業務的貢獻,佔比超過80%。
儘管如此,兩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均有所提升。在用戶數據方面,兩家公司均強調了月活躍用戶(MAUs)的穩定增長,騰訊音樂的在線音樂提升主要來自「超級VIP(SVIP)」訂閱計劃的成功,該計劃用戶數突破1,500萬,佔總付費用戶的12%。超級VIP用戶每月支付約人民幣40元,遠高於標準訂閱的8元,貢獻了五倍收入。當中優越音質和藝人優先權(如獨家專輯和演唱會優先票)是SVIP吸引力的核心。網易雲音樂同樣聚焦用戶付費意願的培養,透過改善用戶體驗、深化參與度、提升會員特權和拓寬消費場景來推動訂閱增長,雖未公布付費用戶具體數,但訂閱基數增加是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目前兩大中國音樂串流龍頭都強調內容是核心競爭力。網易雲強調與版權持有者的擴大合作,包括與韓國K-pop公司RBW和Starship Entertainment的協議,同時大力發展內部音樂和獨立藝人生態,目前合作的有81.9萬名獨立藝人,貢獻480萬首曲目,新推出的“AI音樂人”和“練習生音樂人”角色目的在為新興創作者提供機會,此外還與多個品牌合作,讓獨立藝人有機會創作廣告音樂,提升曝光和商業價值。
騰訊音樂的內容策略同樣多元化,加強與唱片公司和藝人的合作,推出“bubble”社區、促進用戶與K-pop和中國藝人的互動;與浙江衛視合作音樂綜藝節目如《天賜的聲音》和《閃光的夏天》。實體業務也同樣亮眼、包括G-DRAGON澳門演唱會,上半年近百位藝人的300多場演出。兩家公司的策略均轉向核心音樂業務,減少社群娛樂風險。
整體而言,中國音樂市場正從疫情後恢復向數位化深耕轉變,付費訂閱和原創內容成為增長引擎。隨著AI和跨平台合作的興起,產業有望迎來新爆點,預計下半年兩家公司將繼續優化成本、擴大國際合作,推動音樂走向全球舞台。
資料來源:◎ reuters + MBW + DMN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