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5.09.26 (五)
音樂興發現|音樂跨國共製:文化差異下的價值共創與A&R角色轉型
字級:
作者:袁永興
2025年 TMEX Forum 國際論壇,一場以「音樂跨國共製」為主題的座談會,匯聚了泰國The Time Traveler音樂總監Chalerm Soongsak(Lemmy)、日本Guruguru Brain唱片共同創辦人Go Kurosawa,以及韓國FLUXUS INC. (ContentsX)總經理Hyunchul Lee(Jameson Lee),他們從A&R(Artist and Repertoire)的轉型出發,梳理當代 A&R 在跨國合作中的角色轉型,深入剖析跨國音樂製作的挑戰、效益與未來可能性。
一、A&R 的角色轉型:由人才發掘者至文化協調者
傳統的 A&R 功能在於發掘新興音樂人、塑造歌手特質與風格,並安排曲目演唱、推動音樂作品的製作與發行。然而,隨著跨國合作的頻繁,A&R 的職能正逐漸向「文化轉譯者」與「合作導航者」轉型。Hyunchul Lee 指出,A&R 在當代不僅需要明確掌握藝人定位,還需處理跨國合作中的複雜細節,包括語言溝通、商務協調與文化落差的調和。這意味著 A&R 不再僅是產業鏈中的一環,而是跨國合作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節點。他以韓國音樂產業為例,指出A&R已從幕後推手轉為前線策略家,需預見國際市場的潛力,並促成多方合作。Chalerm Soongsak(Lemmy)則從泰國視角補充,他特別重視音樂人之間的合作氛圍。從心理層面來看,若音樂人能在無壓力的環境下進行交流,跨國合作更能展現其創作潛能。這種觀點反映了當代 A&R 在「情境建構」上的新任務。Lemmy回憶道,他常透過非正式的聚會或工作坊,讓來自不同國家的音樂人建立互信,從而激發靈感。這與傳統A&R的權威式管理形成對比,轉而強調「氛圍工程」(atmosphere engineering),讓文化差異成為創意的催化劑。Go Kurosawa則從日本獨立音樂圈出發,分享Guruguru Brain廠牌如何透過A&R推動亞洲音樂的國際化。他認為,A&R如今需扮演「導航者」的角色,幫助音樂人航向未知的海域,而非僅限於本土市場。他更主張亞洲音樂人應提升主體性,積極界定自身目標與價值。此一觀點突顯了 A&R 不僅是技術性角色,更承載了文化政治意涵。
二、跨國合作的挑戰:語言、文化與制度差異
跨國合作所面臨的挑戰多層次而複雜。首先,語言差異往往構成最直接的障礙。Hyunchul Lee以MAMAMOO主唱Solar頌樂與台灣音樂人9m88合作的〈Floating Free〉為例,表示需要仰賴台灣團隊進行語言與文化轉譯、才能確保作品維持完整性,又能與在地市場有效連結。如果沒有有效的文化對接,合作可能淪為表面形式,無法產生真正的共鳴。這代表語言翻譯已不僅是字面層次,而是情感與文化脈絡的再詮釋。
其次,文化差異對創作流程與產業結構產生顯著影響。Lemmy 主張應避免過度的市場預設,讓音樂人專注於創作本身,使跨文化的「自然互動」成為創新來源,讓不同文化在交互作用中產生新的意義。此外,產業制度差異同樣構成挑戰。Go Kurosawa 的觀察指出,亞洲產業普遍由公司掌控,強調商業導向,而西方則由藝人主導,強調創作自主。這導致跨國合作中權力分配的不平衡,也影響創作成果的呈現。
音樂興發現|音樂跨國共製:文化差異下的價值共創與A&R角色轉型
在當今全球化音樂產業中,跨國合作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趨勢。在全球化與數位串流平台普及的背景下,音樂產業逐漸突破地域界線,跨國共製(co-production)已成為當代音樂發展的重要趨勢。它不僅打破了地理與文化的界限,還為音樂創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創新。這個現象不僅牽涉到創作過程與市場拓展,更涉及文化差異的協調與價值的再生。在此脈絡下,A&R(Artist and Repertoire)的角色亦隨之轉型,其功能已不再限於傳統的「發掘人才」與「塑造歌手形象」,而是擴展至跨文化溝通、產業協調以及策略規劃。2025年 TMEX Forum 國際論壇,一場以「音樂跨國共製」為主題的座談會,匯聚了泰國The Time Traveler音樂總監Chalerm Soongsak(Lemmy)、日本Guruguru Brain唱片共同創辦人Go Kurosawa,以及韓國FLUXUS INC. (ContentsX)總經理Hyunchul Lee(Jameson Lee),他們從A&R(Artist and Repertoire)的轉型出發,梳理當代 A&R 在跨國合作中的角色轉型,深入剖析跨國音樂製作的挑戰、效益與未來可能性。
一、A&R 的角色轉型:由人才發掘者至文化協調者
傳統的 A&R 功能在於發掘新興音樂人、塑造歌手特質與風格,並安排曲目演唱、推動音樂作品的製作與發行。然而,隨著跨國合作的頻繁,A&R 的職能正逐漸向「文化轉譯者」與「合作導航者」轉型。Hyunchul Lee 指出,A&R 在當代不僅需要明確掌握藝人定位,還需處理跨國合作中的複雜細節,包括語言溝通、商務協調與文化落差的調和。這意味著 A&R 不再僅是產業鏈中的一環,而是跨國合作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節點。他以韓國音樂產業為例,指出A&R已從幕後推手轉為前線策略家,需預見國際市場的潛力,並促成多方合作。Chalerm Soongsak(Lemmy)則從泰國視角補充,他特別重視音樂人之間的合作氛圍。從心理層面來看,若音樂人能在無壓力的環境下進行交流,跨國合作更能展現其創作潛能。這種觀點反映了當代 A&R 在「情境建構」上的新任務。Lemmy回憶道,他常透過非正式的聚會或工作坊,讓來自不同國家的音樂人建立互信,從而激發靈感。這與傳統A&R的權威式管理形成對比,轉而強調「氛圍工程」(atmosphere engineering),讓文化差異成為創意的催化劑。Go Kurosawa則從日本獨立音樂圈出發,分享Guruguru Brain廠牌如何透過A&R推動亞洲音樂的國際化。他認為,A&R如今需扮演「導航者」的角色,幫助音樂人航向未知的海域,而非僅限於本土市場。他更主張亞洲音樂人應提升主體性,積極界定自身目標與價值。此一觀點突顯了 A&R 不僅是技術性角色,更承載了文化政治意涵。
二、跨國合作的挑戰:語言、文化與制度差異
跨國合作所面臨的挑戰多層次而複雜。首先,語言差異往往構成最直接的障礙。Hyunchul Lee以MAMAMOO主唱Solar頌樂與台灣音樂人9m88合作的〈Floating Free〉為例,表示需要仰賴台灣團隊進行語言與文化轉譯、才能確保作品維持完整性,又能與在地市場有效連結。如果沒有有效的文化對接,合作可能淪為表面形式,無法產生真正的共鳴。這代表語言翻譯已不僅是字面層次,而是情感與文化脈絡的再詮釋。
其次,文化差異對創作流程與產業結構產生顯著影響。Lemmy 主張應避免過度的市場預設,讓音樂人專注於創作本身,使跨文化的「自然互動」成為創新來源,讓不同文化在交互作用中產生新的意義。此外,產業制度差異同樣構成挑戰。Go Kurosawa 的觀察指出,亞洲產業普遍由公司掌控,強調商業導向,而西方則由藝人主導,強調創作自主。這導致跨國合作中權力分配的不平衡,也影響創作成果的呈現。

三、跨國合作的效益:創作活力與市場擴展
儘管挑戰重重,跨國合作的實質效益卻是顯著的。首先,文化差異帶來創作活力。Lemmy 認為,不同背景的音樂人合作,能催生前所未有的曲風與實驗性作品,進而拓展音樂的可能性。這種效益可視為「文化差異的正向生產」。其次,跨國合作有助於市場拓展。Hyunchul Lee指出,透過合作,作品能同時進入多地市場,並促進不同地區粉絲群的交流,形成跨國的文化共同體。此一過程不僅提升音樂人的國際能見度,也為長期企劃提供實驗場域。再者,跨國合作具有文化反向輸出的潛能。Go Kurosawa 強調,亞洲音樂應不僅是「參與者」,更應成為「輸出者」,藉由母語與文化的輸出,挑戰長期由西方主導的產業格局。這對亞洲音樂市場的未來定位,更具有策略意涵。
四、A&R的角色再定義
綜合上述觀點,A&R在當代跨國合作中已不再是單純的「人才發掘者」,而是「文化橋接者」、「合作媒合師」與「創作導航者」。其角色包括1.文化翻譯與調和:處理語言與文化差異,確保合作作品能跨越市場界線。2.氛圍建構與心理支持:營造合作環境,促進創作潛能的自然展現。3.制度調解與權力平衡:協調不同產業結構下的合作關係,提升音樂人主體性。在亞太地區,已有如台灣的福祿壽、NPCC,泰國的 Go on G 等,實踐跨國共創模式,涵蓋共寫、共演與共同發行等形式。這些案例顯示,A&R 的角色已從製作協助轉型為音樂文化治理的核心節點。
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人工智慧與虛擬製作工具將降低跨國合作的成本與門檻,使得「即時共製」成為可能。換言之A&R在此脈絡下,將可扮演「技術與文化」之間的中介者,橋接文化差異,例如自動生成多語言版本,或分析全球聽眾偏好,預測合作潛力。這不僅加速創作流程,還能降低語言障礙,讓更多小眾音樂人參與國際項目。這當中自然也帶來挑戰,好比AI產生的內容是否缺乏人文深度。然而當文化差異被轉化為創作活力與市場策略,跨國合作便不再僅是一種商業行為,而是全球文化共治的實驗場域。對亞洲而言,關鍵在於能否善用自身文化資產,從「參與者」轉型為「輸出者」,進而在全球音樂產業中確立新的主導地位。未來的音樂跨國共治,將會是一場關於文化權力、創作自由與市場擴展的持續辯證,而 A&R 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樞紐角色。
預期不久後,AI輔助的跨國合作將逐漸主導產業,亞洲音樂人需關注此趨勢,結合科技與文化、創造更具包容的全球音樂生態。最後要說的是,從文化差異裡共創價值,將不再只是理想,而是音樂產業的常態。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儘管挑戰重重,跨國合作的實質效益卻是顯著的。首先,文化差異帶來創作活力。Lemmy 認為,不同背景的音樂人合作,能催生前所未有的曲風與實驗性作品,進而拓展音樂的可能性。這種效益可視為「文化差異的正向生產」。其次,跨國合作有助於市場拓展。Hyunchul Lee指出,透過合作,作品能同時進入多地市場,並促進不同地區粉絲群的交流,形成跨國的文化共同體。此一過程不僅提升音樂人的國際能見度,也為長期企劃提供實驗場域。再者,跨國合作具有文化反向輸出的潛能。Go Kurosawa 強調,亞洲音樂應不僅是「參與者」,更應成為「輸出者」,藉由母語與文化的輸出,挑戰長期由西方主導的產業格局。這對亞洲音樂市場的未來定位,更具有策略意涵。
四、A&R的角色再定義
綜合上述觀點,A&R在當代跨國合作中已不再是單純的「人才發掘者」,而是「文化橋接者」、「合作媒合師」與「創作導航者」。其角色包括1.文化翻譯與調和:處理語言與文化差異,確保合作作品能跨越市場界線。2.氛圍建構與心理支持:營造合作環境,促進創作潛能的自然展現。3.制度調解與權力平衡:協調不同產業結構下的合作關係,提升音樂人主體性。在亞太地區,已有如台灣的福祿壽、NPCC,泰國的 Go on G 等,實踐跨國共創模式,涵蓋共寫、共演與共同發行等形式。這些案例顯示,A&R 的角色已從製作協助轉型為音樂文化治理的核心節點。
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人工智慧與虛擬製作工具將降低跨國合作的成本與門檻,使得「即時共製」成為可能。換言之A&R在此脈絡下,將可扮演「技術與文化」之間的中介者,橋接文化差異,例如自動生成多語言版本,或分析全球聽眾偏好,預測合作潛力。這不僅加速創作流程,還能降低語言障礙,讓更多小眾音樂人參與國際項目。這當中自然也帶來挑戰,好比AI產生的內容是否缺乏人文深度。然而當文化差異被轉化為創作活力與市場策略,跨國合作便不再僅是一種商業行為,而是全球文化共治的實驗場域。對亞洲而言,關鍵在於能否善用自身文化資產,從「參與者」轉型為「輸出者」,進而在全球音樂產業中確立新的主導地位。未來的音樂跨國共治,將會是一場關於文化權力、創作自由與市場擴展的持續辯證,而 A&R 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樞紐角色。
預期不久後,AI輔助的跨國合作將逐漸主導產業,亞洲音樂人需關注此趨勢,結合科技與文化、創造更具包容的全球音樂生態。最後要說的是,從文化差異裡共創價值,將不再只是理想,而是音樂產業的常態。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