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5.09.26 (五)
音樂興發現|票房、文化與品牌:音樂節策展人的求生與轉型
字級:
作者:袁永興
在2025 TMEX Forum 國際論壇上,台灣阿米斯音樂節創辦人舒米恩(Suming Rupi)、與澳洲Artback NT表演藝術經理Evan Saunders、菲律賓Malasimbo音樂節創辦人Miro Grgic,以及泰國Maho Rasop音樂節共同創辦人Piyasu Komaradat(Poom)針對「我要怎麼活下去?音樂策展人的求生秘笈」進行對談,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經驗,涵蓋國際型與社區型音樂節的差異,揭示如何透過文化脈絡打造獨特性,在資源有限下平衡社區參與與外部資助,以及在選擇表演者時兼顧文化價值、音樂專業與國際連結。透過這些分享,我們不僅能窺見音樂節的運作之道,更能展望未來的趨勢。
音樂節的形式多樣,從大規模的國際型到根植於本土的社區型,各有其生存之道。國際型音樂節依賴城市的活力與規模吸引全球觀眾,而社區型則強調文化故事與居民參與,營造歸屬感。這些差異並非對立,而是透過文化定位來強化獨特性,讓音樂節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首先,國際型音樂節強調城市能量與規模效應。以泰國的Maho Rasop音樂節為例,這是由三家頂尖演唱會推廣公司HAVE YOU HEARD?、Seen Scene Space和Fungjai共同創辦的國際獨立音樂節。2018年首屆於曼谷Live Park Rama 9舉行,聚焦高品質的現場表演,涵蓋多元音樂類型如獨立搖滾、電子與實驗音樂。Poom提到Maho Rasop以曼谷為核心,結合各公司的專長與既有群眾基礎,打造國際規格的城市型音樂節。如今該音樂節已能透過販售「盲鳥票」(無需公布陣容)展現品牌認同與粉絲信任、反映其在亞洲音樂節市場的穩固地位。Maho Rasop不僅是音樂盛會,還融入藝術裝置與視覺元素,讓參與者感受到曼谷的都市脈動與創意能量,這種定位讓它從泰國眾多音樂節中脫穎而出,成為國際音樂愛好者的目的地,今年更轉型成「Maho Rasop Series」展開一系列獨立演唱會,雖少了廣闊的場地但多了精選的空間,強調近距離的親密感和沈浸體驗。
相對地,菲律賓的Malasimbo音樂節則是Miro Grgic以其音響工程背景為基礎、於2011年創辦的綜合性音樂與藝術節,強調高品質的聲音體驗。Miro分享他找到適合的場地,結合音樂、視覺藝術與自然環境,不僅邀請國際藝人,還融入菲律賓本土文化,如傳統藝術與環保主題。2025年,該音樂節移師馬尼拉的Intramuros歷史區,證明其適應力強、能維持「菲律賓音樂與藝術平台首選」的定位。這種轉變突顯國際型音樂節如何透過品質與創新、吸引觀眾。
轉向社區型音樂節,台灣的阿米斯音樂節(Amis Music Festival)由舒米恩於2013年在台東都蘭村創辦,核心是部落文化。作為阿美族歌手與藝人,舒米恩邀請太平洋地區不同族群參與,營造社區與文化的儀式感。節慶不僅有音樂表演,還包括舞蹈、工藝與文化分享,強調原住民的多元性。音樂節聚焦本土與海外原住民文化,讓參與者感受到「回家」的溫暖。這種定位不僅保存文化遺產,還刺激當地經濟發展,成為社區型音樂節的典範。
澳洲北領地的視覺與表演藝術發展巡演單位Artback NT則由Evan Saunders等團隊推動,專注偏遠社區的原住民藝術節。Artback NT透過長期蹲點與跨界合作,扶植在地藝術,如原住民音樂與表演藝術。Evan強調,這類音樂節依託文化故事與居民參與,創造深度連結,而非只是追求規模。該組織運作多年,涵蓋巡演與節慶,幫助原住民藝術家走向國際,並且獲得政府與基金資助,推動藝術發展。
票房、文化與品牌:音樂節策展人的求生與轉型
在當今音樂產業中,音樂節不僅是娛樂與消費的場所,更是文化交流、社區凝聚與經濟發展的平台。然而,面對全球化的競爭,音樂節策展人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維持活動品質,並同時兼顧文化價值與市場發展?這不僅是個實務問題,更關乎文化定位、資源平衡與藝術選擇的智慧,如今更已成為一項持續性的挑戰。在2025 TMEX Forum 國際論壇上,台灣阿米斯音樂節創辦人舒米恩(Suming Rupi)、與澳洲Artback NT表演藝術經理Evan Saunders、菲律賓Malasimbo音樂節創辦人Miro Grgic,以及泰國Maho Rasop音樂節共同創辦人Piyasu Komaradat(Poom)針對「我要怎麼活下去?音樂策展人的求生秘笈」進行對談,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經驗,涵蓋國際型與社區型音樂節的差異,揭示如何透過文化脈絡打造獨特性,在資源有限下平衡社區參與與外部資助,以及在選擇表演者時兼顧文化價值、音樂專業與國際連結。透過這些分享,我們不僅能窺見音樂節的運作之道,更能展望未來的趨勢。
音樂節的形式多樣,從大規模的國際型到根植於本土的社區型,各有其生存之道。國際型音樂節依賴城市的活力與規模吸引全球觀眾,而社區型則強調文化故事與居民參與,營造歸屬感。這些差異並非對立,而是透過文化定位來強化獨特性,讓音樂節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首先,國際型音樂節強調城市能量與規模效應。以泰國的Maho Rasop音樂節為例,這是由三家頂尖演唱會推廣公司HAVE YOU HEARD?、Seen Scene Space和Fungjai共同創辦的國際獨立音樂節。2018年首屆於曼谷Live Park Rama 9舉行,聚焦高品質的現場表演,涵蓋多元音樂類型如獨立搖滾、電子與實驗音樂。Poom提到Maho Rasop以曼谷為核心,結合各公司的專長與既有群眾基礎,打造國際規格的城市型音樂節。如今該音樂節已能透過販售「盲鳥票」(無需公布陣容)展現品牌認同與粉絲信任、反映其在亞洲音樂節市場的穩固地位。Maho Rasop不僅是音樂盛會,還融入藝術裝置與視覺元素,讓參與者感受到曼谷的都市脈動與創意能量,這種定位讓它從泰國眾多音樂節中脫穎而出,成為國際音樂愛好者的目的地,今年更轉型成「Maho Rasop Series」展開一系列獨立演唱會,雖少了廣闊的場地但多了精選的空間,強調近距離的親密感和沈浸體驗。
相對地,菲律賓的Malasimbo音樂節則是Miro Grgic以其音響工程背景為基礎、於2011年創辦的綜合性音樂與藝術節,強調高品質的聲音體驗。Miro分享他找到適合的場地,結合音樂、視覺藝術與自然環境,不僅邀請國際藝人,還融入菲律賓本土文化,如傳統藝術與環保主題。2025年,該音樂節移師馬尼拉的Intramuros歷史區,證明其適應力強、能維持「菲律賓音樂與藝術平台首選」的定位。這種轉變突顯國際型音樂節如何透過品質與創新、吸引觀眾。
轉向社區型音樂節,台灣的阿米斯音樂節(Amis Music Festival)由舒米恩於2013年在台東都蘭村創辦,核心是部落文化。作為阿美族歌手與藝人,舒米恩邀請太平洋地區不同族群參與,營造社區與文化的儀式感。節慶不僅有音樂表演,還包括舞蹈、工藝與文化分享,強調原住民的多元性。音樂節聚焦本土與海外原住民文化,讓參與者感受到「回家」的溫暖。這種定位不僅保存文化遺產,還刺激當地經濟發展,成為社區型音樂節的典範。
澳洲北領地的視覺與表演藝術發展巡演單位Artback NT則由Evan Saunders等團隊推動,專注偏遠社區的原住民藝術節。Artback NT透過長期蹲點與跨界合作,扶植在地藝術,如原住民音樂與表演藝術。Evan強調,這類音樂節依託文化故事與居民參與,創造深度連結,而非只是追求規模。該組織運作多年,涵蓋巡演與節慶,幫助原住民藝術家走向國際,並且獲得政府與基金資助,推動藝術發展。

上述這些都顯示,國際型音樂節如Maho Rasop與Malasimbo依賴城市能量,著重規模與市場拓展,Miro認為產品本身是關鍵,Malasimbo音樂節強調高品質體驗,自然吸引贊助商,Poom則分享泰國經驗,表示Maho Rasop音樂節贊助多來自啤酒與國際品牌,但需面對政府許可的複雜性,三家公司分工合作,讓音樂節長期發展,這種合作模式可分散風險、平衡資源與提高粉絲參與。
社區型音樂節如阿米斯與Artback NT則重視文化深度與地方連結。舒米恩回憶,阿米斯音樂節一開始票價僅600元,前五屆完全無贊助商,苦撐十年。這段時間雖艱辛,卻奠定與社區的緊密連結,後續吸引基金會、啤酒品牌與地方政府支持。這種「先社區、後資助」的模式,讓節慶從草根成長為文化品牌。Evan也提到Artback NT資金上大多仰賴社區支持與文化補助。他強調「贊助就是一種交換,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才能吸引對的支持。」
這兩種類型的音樂節在文化生產與社會功能上呈現出不同的定位,儘管所在地區處境各異,但共同點是:在社區、品質與資源間找到平衡。初期投資社區連結,中期提升品質吸引資助,長期則形成可持續循環。這不僅解決資源問題,還強化音樂節的韌性。
從比較視角來看,資源取得策略存在三種模式:1. 社區連結導向:阿米斯音樂節。2.價值交換導向:澳洲Artback NT。3. 品質驅動導向:Malasimbo 音樂節、Maho Rasop。這些模式說明,音樂節的永續性並非單純依靠外部資金,而在於策展人如何在「文化」、「品質」與「市場」之間維持動態平衡。至於策展人在選定表演者時,如何兼顧文化價值、音樂專業與國際連結?首先,表演者的選擇是音樂節的核心,直接影響吸引力與獨特性。阿米斯音樂節重視文化元素,舒米恩歡迎能彰顯多樣性的表演,如嘻哈、搖滾或舞蹈,並強調儀式感與文化交流。Miro則是嚴格要求聲音品質,善於發掘新秀,像是Malasimbo音樂節早在2015年就邀請FKJ、2016年邀請Jacob Collier等潛力藝人,結合國際與本土、創造高水準聽覺體驗。
Poom透過與鄰近音樂節交換巡演情報,整合資源,讓Maho Rasop陣容多元,涵蓋亞洲與全球藝人、強化國際連結。Evan則說Artback NT以原住民為主,但需一定知名度,並與其他藝人合作,平衡社區需求與市場吸引力。總體而言,表演者選擇需要多維考量,要的是讓音樂節不僅可以生存續營,還能茁壯。
從這些分享中,我們看到音樂節策展人的「求生秘笈」並非固定公式,而是隨文化脈絡、資源條件與市場需求而動態調整的策略,無論是以社區為基礎,或以城市為依託,成功的音樂節皆須在文化深度、品質保證與國際連結三者之間取得平衡,關鍵是根植脈絡,逐步擴展。策展人既是文化的守護者,也是市場的操盤者,唯有在多重力量交織中進行協調,音樂節方能在全球音樂產業的高度競爭中持續生存穩健發展。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社區型音樂節如阿米斯與Artback NT則重視文化深度與地方連結。舒米恩回憶,阿米斯音樂節一開始票價僅600元,前五屆完全無贊助商,苦撐十年。這段時間雖艱辛,卻奠定與社區的緊密連結,後續吸引基金會、啤酒品牌與地方政府支持。這種「先社區、後資助」的模式,讓節慶從草根成長為文化品牌。Evan也提到Artback NT資金上大多仰賴社區支持與文化補助。他強調「贊助就是一種交換,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才能吸引對的支持。」
這兩種類型的音樂節在文化生產與社會功能上呈現出不同的定位,儘管所在地區處境各異,但共同點是:在社區、品質與資源間找到平衡。初期投資社區連結,中期提升品質吸引資助,長期則形成可持續循環。這不僅解決資源問題,還強化音樂節的韌性。
從比較視角來看,資源取得策略存在三種模式:1. 社區連結導向:阿米斯音樂節。2.價值交換導向:澳洲Artback NT。3. 品質驅動導向:Malasimbo 音樂節、Maho Rasop。這些模式說明,音樂節的永續性並非單純依靠外部資金,而在於策展人如何在「文化」、「品質」與「市場」之間維持動態平衡。至於策展人在選定表演者時,如何兼顧文化價值、音樂專業與國際連結?首先,表演者的選擇是音樂節的核心,直接影響吸引力與獨特性。阿米斯音樂節重視文化元素,舒米恩歡迎能彰顯多樣性的表演,如嘻哈、搖滾或舞蹈,並強調儀式感與文化交流。Miro則是嚴格要求聲音品質,善於發掘新秀,像是Malasimbo音樂節早在2015年就邀請FKJ、2016年邀請Jacob Collier等潛力藝人,結合國際與本土、創造高水準聽覺體驗。
Poom透過與鄰近音樂節交換巡演情報,整合資源,讓Maho Rasop陣容多元,涵蓋亞洲與全球藝人、強化國際連結。Evan則說Artback NT以原住民為主,但需一定知名度,並與其他藝人合作,平衡社區需求與市場吸引力。總體而言,表演者選擇需要多維考量,要的是讓音樂節不僅可以生存續營,還能茁壯。
從這些分享中,我們看到音樂節策展人的「求生秘笈」並非固定公式,而是隨文化脈絡、資源條件與市場需求而動態調整的策略,無論是以社區為基礎,或以城市為依託,成功的音樂節皆須在文化深度、品質保證與國際連結三者之間取得平衡,關鍵是根植脈絡,逐步擴展。策展人既是文化的守護者,也是市場的操盤者,唯有在多重力量交織中進行協調,音樂節方能在全球音樂產業的高度競爭中持續生存穩健發展。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