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5.09.12 (五)
音樂興發現|全球視野如何改寫在地展演市場?一個多維且多元共存的新格局
字級:
作者:袁永興
全球視野如何改寫在地展演市場?一個多維且多元共存的新格局
在當今全球化浪潮下,亞洲音樂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跨國資源如潮水般湧入,從日本的Zepp到美國的Live Nation、AEG,這些國際品牌紛紛將目光投向亞洲市場,帶來資金、技術與專業經驗的同時,也對在地音樂生態造成深遠影響。2025年臺北音樂博覽會(TMEX)的國際論壇上,三位亞洲音樂工作者:泰國TEMPO.wav創辦人Earng S Varinpramote、日本Zepp New Taipei場館總監本多真一郎,以及印尼Antida Music創辦人Anom Darsana共同探討「全球視野如何改寫在地展演市場?」。他們從清邁、臺北到峇里島的在地視角出發,剖析跨國投資如何選擇落腳點,又如何影響當地消費習慣、場館建設與演出模式。這不僅反映亞洲音樂市場的當下脈動,更預示未來發展的方向。
泰國清邁以其悠閒的生活步調聞名於世,這座城市吸引無數創作者前來尋找靈感。然而在音樂產業層面,清邁市場規模有限、難以維持穩定的觀眾群,當地音樂節雖多由本地人主辦,卻偏好邀請海外樂團,導致在地團隊難以登台。Earng S Varinpramote作為TEMPO.wav的創辦人在論壇上直言:「清邁的生活節奏慢,很適合創作,透過經營 TEMPO.wav 與複合式空間把音樂與生活方式結合,幫助清邁獨立音樂走向更廣的觀眾。」Earng的發言點出清邁音樂場景的核心困境:雖然城市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卻缺乏專業平台與國際曝光。TEMPO.wav自成立以來,已成為清邁獨立音樂的樞紐,清邁的音樂節常以海外藝人為賣點,導致本地音樂人被邊緣化。這反映亞洲許多二線城市的共通問題:在地創作雖充滿活力,但受限於經濟規模,難以與跨國資本競爭。然而,Earng的創新模式提供解方,例如舉辦工作坊、線上直播與跨界合作,讓Dream Pop等風格從小眾走向主流。這不僅提升音樂人的曝光度,還改變當地消費習慣。過去,清邁觀眾多偏好免費街頭表演;如今,透過TEMPO.wav的推廣,付費音樂會逐漸成為常態。這一轉變,凸顯跨國資源若能與在地結合,便能創造雙贏。
相較於清邁的草根式創新,日本Zepp品牌代表跨國資本的典型策略。Zepp New Taipei場館總監本多真一郎在論壇上分享Zepp進入亞洲市場的核心價值:Zepp之所以進駐台北與吉隆坡,是因為亞洲多地對專業場館的需求仍未被滿足。兩地都普遍缺少高規格的 Live House。自2020年Zepp New Taipei開幕以來,這座場館已成為臺北音樂地標,Zepp的「島鏈式」佈局是在亞洲建立連鎖網絡,從日本到臺灣、馬來西亞,甚至未來擴及東南亞更多城市。這不僅解決場館短缺問題,還優化物流與技術支援,讓國際巡演成本降低。對在地市場而言,這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提升消費習慣,觀眾開始追求高品質聲光體驗;另一方面刺激其他場館升級,傳統Live House被迫改善硬體,以免被邊緣化。

本多真一郎的論述揭示Zepp的全球視野,透過以專業硬體、更好的聲音體驗和標準化服務吸引國際巡演,然而這也帶來挑戰。本多承認,Zepp的標準化服務高效加速產業專業化,特別是從吉隆坡的Zepp Kuala Lumpur看來,這一模式已經成功吸引多語族群,融合馬來、華語與英語演出,豐富當地生態。
至於印尼峇里島,以其熱帶風情與文化遺產聞名,但音樂產業卻長期受觀光業主導。許多音樂人僅為遊客表演傳統曲目,缺乏原創空間。Antida Music創辦人Anom Darsana在論壇上解釋創辦烏布村爵士音樂節的初衷:「希望透過 Antida Music 與音樂節的經營,給予本地音樂人專業的錄音、燈光與舞台條件,發行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烏布村爵士音樂節不以票房為唯一目標、強調與觀眾互動、社群交流與建構音樂的純粹性。
Anom的發言強調「社區型」模式的重要。烏布村爵士音樂節(Ubud Village Jazz Festival)自創辦以來,已成為峇里島年度盛事,涵蓋爵士、融合音樂與本地元素。Antida Music作為錄音工作室,提供專業設備,讓音樂人從觀光表演轉向原創,如推出MV與專輯。這不僅改變演出模式,還培養在地人才,這對其他亞洲音樂節的啟示深遠。傳統音樂節如泰國的Big Mountain Music Festival多以票房為主,烏布村則聚焦純粹性,讓新人樂團有機會嶄露頭角。然而挑戰在於資金來源。Anom承認,缺乏跨國投資,音樂節難以擴張,但這也避免過度商業化。
論壇中有與會者指出,跨國資源的引入是雙刃劍,需要謹慎平衡「外資帶來的資金和專業」與「保護在地文化與音樂生態」之間的關係,避免因追求規模而犧牲在地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和創新力。好的外資投資者是「橋樑的建構者」,他們不只是注入資金,更要推薦和培養本地專業人才,串連演出者、技術團隊與觀眾,促使整個演唱會產業鏈順暢運作,提升整體演出品質。最重要的,還是要能讓在地音樂人才被看見,唯有這樣,才能孕育多元且持續的音樂生態。
此次論壇充分展現了全球視野如何深刻影響當地音樂市場,而這種影響並非只是簡單的場域擴張,而是文化的共生與多層次融合。從清邁的小眾獨立音樂到峇里島的社區音樂節,再到國際級專業場館的落成,亞洲音樂市場正在形成一個多維且多元共存的新格局。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至於印尼峇里島,以其熱帶風情與文化遺產聞名,但音樂產業卻長期受觀光業主導。許多音樂人僅為遊客表演傳統曲目,缺乏原創空間。Antida Music創辦人Anom Darsana在論壇上解釋創辦烏布村爵士音樂節的初衷:「希望透過 Antida Music 與音樂節的經營,給予本地音樂人專業的錄音、燈光與舞台條件,發行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烏布村爵士音樂節不以票房為唯一目標、強調與觀眾互動、社群交流與建構音樂的純粹性。
Anom的發言強調「社區型」模式的重要。烏布村爵士音樂節(Ubud Village Jazz Festival)自創辦以來,已成為峇里島年度盛事,涵蓋爵士、融合音樂與本地元素。Antida Music作為錄音工作室,提供專業設備,讓音樂人從觀光表演轉向原創,如推出MV與專輯。這不僅改變演出模式,還培養在地人才,這對其他亞洲音樂節的啟示深遠。傳統音樂節如泰國的Big Mountain Music Festival多以票房為主,烏布村則聚焦純粹性,讓新人樂團有機會嶄露頭角。然而挑戰在於資金來源。Anom承認,缺乏跨國投資,音樂節難以擴張,但這也避免過度商業化。
論壇中有與會者指出,跨國資源的引入是雙刃劍,需要謹慎平衡「外資帶來的資金和專業」與「保護在地文化與音樂生態」之間的關係,避免因追求規模而犧牲在地音樂文化的多元性和創新力。好的外資投資者是「橋樑的建構者」,他們不只是注入資金,更要推薦和培養本地專業人才,串連演出者、技術團隊與觀眾,促使整個演唱會產業鏈順暢運作,提升整體演出品質。最重要的,還是要能讓在地音樂人才被看見,唯有這樣,才能孕育多元且持續的音樂生態。
此次論壇充分展現了全球視野如何深刻影響當地音樂市場,而這種影響並非只是簡單的場域擴張,而是文化的共生與多層次融合。從清邁的小眾獨立音樂到峇里島的社區音樂節,再到國際級專業場館的落成,亞洲音樂市場正在形成一個多維且多元共存的新格局。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