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5.07.05 (六)
音樂興發現 | 英國「音樂旅遊」報告的成功啟示
字級:
作者:袁永興
根據英國音樂協會(UK Music)2025年公佈的最新報告《Hometown Glory》,包括Taylor Swift, Charli XCX, Bruce Springsteen, Sam Fender 與Dua Lipa等藝人在內、在2024年帶來吸引了創紀錄的2,350萬音樂遊客前往並參加在英國的演唱會和音樂節,創造100億英鎊收入,較2023年增長了23%,並增加了7.2萬個全職工作。這個成就彰顯了音樂旅遊在促進經濟增長、地方再生及全球軟實力方面的巨大潛力。英國音樂協會發布這項研究報告,目的在展示演唱會與音樂節對英國各個地區經濟的價值,並在報告中強調了幫助音樂產業在各地持續增長的關鍵重要性。報告全文可參考:UKMusicHometownGlory
《Hometown Glory》報告指出其中的2,190萬位是來自英國自身的音樂遊客,較2023年增長21%,有160萬位則是海外樂迷,較2023年的100萬位增長62%。這些音樂遊客創造支撐了現場音樂產業的7.2萬個全職工作、較2023年的6.2萬個增長16%。這些工作崗位涵蓋音樂生態系更廣泛的關鍵部分,包括英國頂級的錄音室、唱片公司、音樂出版商和其他音樂企業。
報告中特別說明,「國內音樂遊客」是指離開日常環境從英國境內旅行觀看現場音樂活動的人、進一步透過票務郵編數據,將國內音樂遊客定義為旅行距離超過地區平均通勤三倍者。「海外音樂遊客」是指從英國境外旅行來英國參加活動的人。如此數據驅動的統計制定方法提供了精準依據。「音樂旅遊支出」則包括音樂遊客在英國參加演唱會和音樂節時直接支出的51億英鎊,如門票費用、現場消費(如食物和飲料)、場地停車費和露營費、旅行、住宿以及參加活動期間的餐飲費用,還有49億英鎊的間接支出,包括透過音樂活動產生的費用,如圍欄搭設、安檢保全或餐廳購買食材的成本。「活動參加人數」代表2024年現場活動的總造訪次數。不過個人在參加同一活動時可能會訪問多個地區、且每年可能參加多場活動。所有數據由全球經濟預測和定量分析領軍企業Oxford Economics進行分析。
然而,根據獨立音樂節協會(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Festivals)的《2025年音樂節預測報告(2025 Festival Forecast Report)》顯示,2019年至2025年6月間英國已有250個音樂節停止運營,凸顯產業脆弱性,政府必須透過補貼、地方政策及公眾參與(如改善交通)應對這些問題,以確保永續發展。最新研究則指出2025年英國共有592個音樂節,其中360個是戶外的綠地音樂節(green field festivals),232個是單場地或多場地音樂節( single venue or multi-venue festivals)。
英國文化大臣Lisa Nandy 表示,這些數據展現了英國作為Live音樂大國的強大吸引力:吸引頂級藝人也吸引數百萬粉絲,並透過旅遊和就業為當地經濟帶來實質性推動。無論是大型體育場演出還是座無虛席的local場地,音樂將人們聚在一起並產生巨大影響,可說「音樂」是英國最偉大的出口產品之一。因此,最近英國政府宣布了3000萬英鎊的音樂增長計劃,以資助新興人才,保護為他們提供起步機會的場地,並確保音樂場景持續增長並達到新的高度。英國音樂協會首席執行長Tom Kiehl 則表示,儘管音樂為英國當地帶來了巨大效益,然而音樂產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藝人巡演成本上升,以及仍有許多場地、錄音室和其他音樂展演空間面臨關閉的威脅。在政府尋求經濟增長的時刻,賦予地方產業領導者實現幫助提升藝人、創作者、場地、錄音室和音樂企業已是緩不濟急。
除了音樂的經濟效益外,《Hometown Glory》報告還揭示了現場音樂對人們以及幸福感的重要性。由英國音樂協會委託Whitestone Insight對2000多人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42%的受訪者表示,在合理距離範圍內參加音樂活動對他們很重要、這一數字相當於超過2200萬成年人。近六成(59%)的受訪者認為「地方音樂應得到議會更強而有力的幫助」,相似比例(60%)的受訪者認同「城鎮中空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空間應開放用於音樂和文化活動」。音樂被廣泛認為具有再生能力,62%的受訪者同意「音樂、夜生活和音樂空間應成為重振商業街的一部分」。公共服務的協調對人們也很重要,50%的成年人表示「公共交通若能更好地配合活動時間,我會更願意參加音樂活動」、其中甚至包括38%是75歲以上老人。
若將視角轉向台灣,台灣的音樂產業在華語圈有獨特地位,華語與台語歌、原住民音樂與客家歌曲、獨立音樂各有所長,地理位置上,台灣離日本、韓國、港澳與東南亞都近,適合做音樂旅遊的中繼站。華語歌的懷舊能量、原民音樂的感染力、獨立音樂的實驗精神,都能包裝成獨家賣點。但目前看來國際影響力和旅遊拉動力顯然還沒完全發揮。英國音樂旅遊的成功靠數據、執行力跟資源整合,那麼對台灣的音樂人、場館經營者、活動策展人與企劃來說,英國的經驗能否帶來任何實在的啟發?或者我們需要官方進行類似的研究調查、幫產業在發展前沿找出真實的數據與利基,讓近年談的沸沸揚揚的「演唱會經濟」與城市經濟「外溢效果」、成為真正的音樂旅遊紅利?畢竟數位平台如Spotify與KKTIX的普及也促進了音樂推廣與票務分析,缺乏全面的音樂旅遊數據相較也使政策制定缺乏依據。
最後,根據英國地方政府文旅體育委員會主席Liz Green表示,這些創紀錄的數字顯示了現場音樂的重要性:不僅對當地經濟至關重要,還關係到在地社區的幸福指數。英國音樂協會的這份報告及時提醒我們,投資地方音樂不僅是能激發商業動能的明智之舉,更是提升地方自豪感和為商業活動注入新活力的方式。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根據英國音樂協會(UK Music)2025年公佈的最新報告《Hometown Glory》,包括Taylor Swift, Charli XCX, Bruce Springsteen, Sam Fender 與Dua Lipa等藝人在內、在2024年帶來吸引了創紀錄的2,350萬音樂遊客前往並參加在英國的演唱會和音樂節,創造100億英鎊收入,較2023年增長了23%,並增加了7.2萬個全職工作。這個成就彰顯了音樂旅遊在促進經濟增長、地方再生及全球軟實力方面的巨大潛力。英國音樂協會發布這項研究報告,目的在展示演唱會與音樂節對英國各個地區經濟的價值,並在報告中強調了幫助音樂產業在各地持續增長的關鍵重要性。報告全文可參考:UKMusicHometownGlory
《Hometown Glory》報告指出其中的2,190萬位是來自英國自身的音樂遊客,較2023年增長21%,有160萬位則是海外樂迷,較2023年的100萬位增長62%。這些音樂遊客創造支撐了現場音樂產業的7.2萬個全職工作、較2023年的6.2萬個增長16%。這些工作崗位涵蓋音樂生態系更廣泛的關鍵部分,包括英國頂級的錄音室、唱片公司、音樂出版商和其他音樂企業。
報告中特別說明,「國內音樂遊客」是指離開日常環境從英國境內旅行觀看現場音樂活動的人、進一步透過票務郵編數據,將國內音樂遊客定義為旅行距離超過地區平均通勤三倍者。「海外音樂遊客」是指從英國境外旅行來英國參加活動的人。如此數據驅動的統計制定方法提供了精準依據。「音樂旅遊支出」則包括音樂遊客在英國參加演唱會和音樂節時直接支出的51億英鎊,如門票費用、現場消費(如食物和飲料)、場地停車費和露營費、旅行、住宿以及參加活動期間的餐飲費用,還有49億英鎊的間接支出,包括透過音樂活動產生的費用,如圍欄搭設、安檢保全或餐廳購買食材的成本。「活動參加人數」代表2024年現場活動的總造訪次數。不過個人在參加同一活動時可能會訪問多個地區、且每年可能參加多場活動。所有數據由全球經濟預測和定量分析領軍企業Oxford Economics進行分析。
然而,根據獨立音樂節協會(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Festivals)的《2025年音樂節預測報告(2025 Festival Forecast Report)》顯示,2019年至2025年6月間英國已有250個音樂節停止運營,凸顯產業脆弱性,政府必須透過補貼、地方政策及公眾參與(如改善交通)應對這些問題,以確保永續發展。最新研究則指出2025年英國共有592個音樂節,其中360個是戶外的綠地音樂節(green field festivals),232個是單場地或多場地音樂節( single venue or multi-venue festivals)。
英國文化大臣Lisa Nandy 表示,這些數據展現了英國作為Live音樂大國的強大吸引力:吸引頂級藝人也吸引數百萬粉絲,並透過旅遊和就業為當地經濟帶來實質性推動。無論是大型體育場演出還是座無虛席的local場地,音樂將人們聚在一起並產生巨大影響,可說「音樂」是英國最偉大的出口產品之一。因此,最近英國政府宣布了3000萬英鎊的音樂增長計劃,以資助新興人才,保護為他們提供起步機會的場地,並確保音樂場景持續增長並達到新的高度。英國音樂協會首席執行長Tom Kiehl 則表示,儘管音樂為英國當地帶來了巨大效益,然而音樂產業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藝人巡演成本上升,以及仍有許多場地、錄音室和其他音樂展演空間面臨關閉的威脅。在政府尋求經濟增長的時刻,賦予地方產業領導者實現幫助提升藝人、創作者、場地、錄音室和音樂企業已是緩不濟急。
除了音樂的經濟效益外,《Hometown Glory》報告還揭示了現場音樂對人們以及幸福感的重要性。由英國音樂協會委託Whitestone Insight對2000多人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42%的受訪者表示,在合理距離範圍內參加音樂活動對他們很重要、這一數字相當於超過2200萬成年人。近六成(59%)的受訪者認為「地方音樂應得到議會更強而有力的幫助」,相似比例(60%)的受訪者認同「城鎮中空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空間應開放用於音樂和文化活動」。音樂被廣泛認為具有再生能力,62%的受訪者同意「音樂、夜生活和音樂空間應成為重振商業街的一部分」。公共服務的協調對人們也很重要,50%的成年人表示「公共交通若能更好地配合活動時間,我會更願意參加音樂活動」、其中甚至包括38%是75歲以上老人。
若將視角轉向台灣,台灣的音樂產業在華語圈有獨特地位,華語與台語歌、原住民音樂與客家歌曲、獨立音樂各有所長,地理位置上,台灣離日本、韓國、港澳與東南亞都近,適合做音樂旅遊的中繼站。華語歌的懷舊能量、原民音樂的感染力、獨立音樂的實驗精神,都能包裝成獨家賣點。但目前看來國際影響力和旅遊拉動力顯然還沒完全發揮。英國音樂旅遊的成功靠數據、執行力跟資源整合,那麼對台灣的音樂人、場館經營者、活動策展人與企劃來說,英國的經驗能否帶來任何實在的啟發?或者我們需要官方進行類似的研究調查、幫產業在發展前沿找出真實的數據與利基,讓近年談的沸沸揚揚的「演唱會經濟」與城市經濟「外溢效果」、成為真正的音樂旅遊紅利?畢竟數位平台如Spotify與KKTIX的普及也促進了音樂推廣與票務分析,缺乏全面的音樂旅遊數據相較也使政策制定缺乏依據。
最後,根據英國地方政府文旅體育委員會主席Liz Green表示,這些創紀錄的數字顯示了現場音樂的重要性:不僅對當地經濟至關重要,還關係到在地社區的幸福指數。英國音樂協會的這份報告及時提醒我們,投資地方音樂不僅是能激發商業動能的明智之舉,更是提升地方自豪感和為商業活動注入新活力的方式。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