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5.08.05 (二)
Hallwood Media正式簽下AI音樂平台Suno的AI音樂設計師imoliver
字級:
美國音樂管理公司 Hallwood Media 正式簽下來自AI音樂平台Suno的「AI 音樂設計師」imoliver、並發行新單曲〈Stone〉於8月8日起在各音樂平台上架。由前 Geffen Records 總裁 Neil Jacobson 創立的美國音樂公司 Hallwood Media 宣布的這項合作不僅是音樂科技的一次突破,更是傳統音樂產業與生成式AI首度正式牽手的里程碑。但這場合作是一次策略性進場的創新行銷?還是AI正式威脅人類創作地位的前哨戰?
Hallwood Media 創辦人兼執行長 Neil Jacobson 表示:「imoliver 代表我們媒介的未來。他是一位站在工藝與品味交匯點的音樂設計師。隨著我們分享他的創作歷程,世界將看到他作品背後的靈巧與特別之處。」
不過,與其說 imoliver 是一位創作者,不如說他是由演算法與介面設定所生成的結果。在Suno平台上,他以實驗性的風格、奇幻的聲響設計與令人驚訝的敘事風格獲得高點擊量。根據Suno的設計,使用者可選擇特定風格、主題與聲音模型,系統便可自動生成音樂與歌詞。在這樣的生成邏輯中,imoliver 的音樂其實是平台使用者所「召喚」出來的。他的「創作履歷」與「風格演進」甚至都可能是大數據推算與 AI 再訓練的副產品。
Hallwood Media 簽下 imoliver 的舉動,在本質上是一場精密的品牌策略。該公司曾代理過 Justin Tranter 與 Yves V 等藝人,在商業操作上經驗豐富。此次與AI創作者的合作,無疑是將自己定位為敢於擁抱新創科技的先行者。不過,這也同時打開了一個產權、法律與價值觀的潘朵拉盒子:誰是歌曲〈Stone〉的真正創作者?AI 模型的「創意」算不算創作?是否該有智慧財產權保護?若未來產生爆紅歌曲,應歸屬於Suno平台、使用者還是 Hallwood Media?更值得注意的是Spotify等主要串流平台目前尚未針對AI音樂創作建立明確規則,只要不涉及冒名(如假冒Taylor Swift聲音)、灌水濫發(spamming、artificial streaming)、或是違法內容,AI創作目前與真人音樂作品幾乎享有相同待遇,這讓AI內容可以極低成本擴散全球,甚至造成「創作通膨」。
這次簽約的真正突破點在於AI 創作者首次不以工具角色出現,而是成為可營運的「品牌本身」。傳統上AI 是輔助創作者進行旋律設計、編曲或混音的工具。但imoliver被包裝為「AI 音樂設計師」,並以藝人姿態發行作品,反轉了主體與工具的角色。這種包裝方式具有高度操作空間,既可將創作者模糊化,又能用「非人身份」避免道德與輿論風險。例如,他不需演出、不會爭議工會條件、也沒有人設崩蹋的擔憂。甚至從成本角度來看,也幾乎零風險:無需簽訂複雜版權協議,也不用分潤給人類製作人或詞曲家。
Imoliver 無疑打破了音樂產業的長期假設:創作必須來自人的情感與經驗。當AI歌曲不再需要承載人類經歷,可以大規模生成「類人創作」,真人創作者的價值將如何被重新定義?當點擊量與串流量成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討論創作背後的靈魂是否不再被需要?目前為止,Spotify 等平台並未明確區分 AI 內容與人類創作,這意味著未來我們可能不知不覺中,被AI主導的「內容洪流」推播甚至淹沒。imoliver 與 Hallwood Media的合作揭示的不僅是產業融合的可能性,更是面對創作角色轉變的考驗、是人工智慧與文化價值博弈的戰場。
資料來源:◎ Hits + HollywoodReporter + Billboard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Hallwood Media 創辦人兼執行長 Neil Jacobson 表示:「imoliver 代表我們媒介的未來。他是一位站在工藝與品味交匯點的音樂設計師。隨著我們分享他的創作歷程,世界將看到他作品背後的靈巧與特別之處。」
不過,與其說 imoliver 是一位創作者,不如說他是由演算法與介面設定所生成的結果。在Suno平台上,他以實驗性的風格、奇幻的聲響設計與令人驚訝的敘事風格獲得高點擊量。根據Suno的設計,使用者可選擇特定風格、主題與聲音模型,系統便可自動生成音樂與歌詞。在這樣的生成邏輯中,imoliver 的音樂其實是平台使用者所「召喚」出來的。他的「創作履歷」與「風格演進」甚至都可能是大數據推算與 AI 再訓練的副產品。
Hallwood Media 簽下 imoliver 的舉動,在本質上是一場精密的品牌策略。該公司曾代理過 Justin Tranter 與 Yves V 等藝人,在商業操作上經驗豐富。此次與AI創作者的合作,無疑是將自己定位為敢於擁抱新創科技的先行者。不過,這也同時打開了一個產權、法律與價值觀的潘朵拉盒子:誰是歌曲〈Stone〉的真正創作者?AI 模型的「創意」算不算創作?是否該有智慧財產權保護?若未來產生爆紅歌曲,應歸屬於Suno平台、使用者還是 Hallwood Media?更值得注意的是Spotify等主要串流平台目前尚未針對AI音樂創作建立明確規則,只要不涉及冒名(如假冒Taylor Swift聲音)、灌水濫發(spamming、artificial streaming)、或是違法內容,AI創作目前與真人音樂作品幾乎享有相同待遇,這讓AI內容可以極低成本擴散全球,甚至造成「創作通膨」。
這次簽約的真正突破點在於AI 創作者首次不以工具角色出現,而是成為可營運的「品牌本身」。傳統上AI 是輔助創作者進行旋律設計、編曲或混音的工具。但imoliver被包裝為「AI 音樂設計師」,並以藝人姿態發行作品,反轉了主體與工具的角色。這種包裝方式具有高度操作空間,既可將創作者模糊化,又能用「非人身份」避免道德與輿論風險。例如,他不需演出、不會爭議工會條件、也沒有人設崩蹋的擔憂。甚至從成本角度來看,也幾乎零風險:無需簽訂複雜版權協議,也不用分潤給人類製作人或詞曲家。
Imoliver 無疑打破了音樂產業的長期假設:創作必須來自人的情感與經驗。當AI歌曲不再需要承載人類經歷,可以大規模生成「類人創作」,真人創作者的價值將如何被重新定義?當點擊量與串流量成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討論創作背後的靈魂是否不再被需要?目前為止,Spotify 等平台並未明確區分 AI 內容與人類創作,這意味著未來我們可能不知不覺中,被AI主導的「內容洪流」推播甚至淹沒。imoliver 與 Hallwood Media的合作揭示的不僅是產業融合的可能性,更是面對創作角色轉變的考驗、是人工智慧與文化價值博弈的戰場。
資料來源:◎ Hits + HollywoodReporter + Billboard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