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5.11.28 (五)
音樂興發現|當音樂成為城市經濟新引擎
字級:
作者:袁永興
在過去幾年,美國音樂產業的焦點大多集中在串流平台的版稅爭議、AI 生成技術的崛起,以及大型巡演的票務混亂等議題。然而,當演唱會熱潮看似重啟、觀眾湧回現場,產業的內部結構卻仍處在一個高風險、低利潤的臨界點,這正是美國全國獨立場館協會(National Independent Venue Association, NIVA)想提醒大眾的事。2025年6月,NIVA先是公布首份美國《State of Live》全國性報告,並在今年10月接續推出五十個州與華盛頓特區的地方版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量化與系統化現場音樂的產業影響。這份報告不只是文化統計,更是一份以經濟學語言描繪「現場音樂」社會價值的文件,讓「文化經濟」成為城市政策討論的主角。
由經濟研究機構 TEConomy Partners 製作的這份研究,是美國音樂現場產業首次以「投入—產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進行全國性經濟影響分析。根據模型推估,2024年美國的獨立場館、音樂節與相關主辦單位共創造1,531億美元的總經濟產出,對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貢獻862億美元,支撐90.8萬個就業機會,支付517億美元的薪資與福利,吸引了1.837億名觀眾並帶來193億美元稅收。如此龐大的規模,讓NIVA執行董事Stephen Parker強調:「現場音樂不只是藝術,而是城市基礎建設的一部分。」根據報告,一家場館、一場音樂節、甚至一個地區性的週末演出,都不只是文化活動,而是實質的經濟驅動器。它們為城市帶來連鎖消費效應:從住宿與旅遊、餐飲與零售,到交通、稅收與就業,構成一個被長期低估、卻極具經濟韌性的文化部門。
然而,這份報告並非一紙慶功帳。它同時揭露了現場音樂產業的脆弱現實:全美有64%的獨立場館在2024年仍處於虧損狀態。以佛羅里達州為例,該州的場館產業展現出巨大的經濟乘數效應,總產出達數十億美元,支撐數萬名從業人員,但僅約三分之一場館能維持盈餘。儘管觀眾人數創下新高,現金流卻持續吃緊。壓力來自四面八方:藝人費用上漲、保險與租金飆升、能源與維修成本上升,加上票券轉售市場壟斷導致收益外流。許多中小型場館形容現況為「滿場卻不賺錢」的惡性循環,這些結構性壓力正迫使獨立場館面臨系統性淘汰。Stephen Parker直言「如果我們不以政策手段支援、許多城市將在未來五年內失去音樂基礎設施。」這句話點出核心焦慮:當地標性場館關閉,城市不僅失去演出空間,更失去創意產業的培育土壤。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政策行動,美國全國獨立場館協會NIVA在釋出涵蓋全美五十州與華盛頓特區的51份州別報告中,資料揭示現場音樂在地方層面的經濟效應:例如,俄亥俄州的獨立場館在2024年創造超過3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與15億美元的GDP,但僅約兩成場館能維持盈利;田納西州的代表性場館如Station Inn與3rd & Lindsley,長年支撐地方音樂生態卻同樣承受營運壓力。報告同時列舉各州政策案例:緬因州與馬里蘭州分別通過了限制門票轉售價格與平台透明化條款;德州與田納西州則採行不同的激勵機制,前者透過 Texas Music Incubator Rebate Program 以稅收回饋支持音樂場館(屬於「投資/資助」性質),後者則以 Music Venue Assistance Program 提供無償撥款與技術協助(屬於「補助」性質)。這些政策模式正逐步形成美國地方政府介入音樂產業的新典範。
《State of Live》報告之所以受到《Billboard》、《Forbes》與《Pollstar》等媒體廣泛引用,正是因為它以嚴謹的「投入—產出分析(Input–Output Model)」呈現音樂活動的乘數效應。報告顯示音樂活動帶動住宿、旅遊與餐飲的周邊支出占比極高,形成跨產業的地方消費鏈。這些外部消費不僅支撐當地中小企業,也轉化為穩定的地方稅源。對城市規劃者與政策制定者而言,這份報告等同於一張「文化經濟地圖」,揭示音樂活動如何成為城市活力與就業的引擎。這份報告的一大貢獻在於,它將音樂產業從「文化政策」轉化為「經濟政策」的討論層級。
根據報告內容與業界建議,可歸納出三項政策方向。1.稅務與保險支援機制:減輕場館經營負擔,特別是租金與保險補貼;2.票務透明與轉售監管:防止掮客與平台壟斷導致價格扭曲;3.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以文化場館更新作為城市再生的軸線。這些策略正逐步被地方政府採納。例如田納西州已推行文化與音樂場館投資補助計畫,將部分稅收回流至場館修繕與創業補助,形成「音樂稅金再循環」機制。
對亞洲而言,NIVA的模式提供了明確的政策藍圖。目前多數亞洲國家仍缺乏針對音樂活動的「投入—產出表」或文化乘數研究。美國全國獨立場館協會的方法顯示,只要透過跨部門資料整合,即能量化音樂產業的經濟效益:從創造就業、刺激旅遊,到推動城市品牌。這樣的研究能讓文化政策從「補助」轉為「投資」,進而改變決策者對文化產業的思維。對台灣而言,若能整合文化部與地方政府資料,建立定期的「現場音樂經濟影響報告」,不僅可衡量文化支出的社會回報率,也能為音樂節、地方創生與文化觀光政策提供量化依據。
過去談音樂,我們常聚焦於藝術性或影響力等論述;如今將音樂納入城市經濟學的語境,把音樂視為基礎建設的一環:提供青年就業、提升城市品牌、促進文化交流與創業生態,這些效益在台灣與亞洲城市同樣存在,只是尚未被精確統計與政策化。正如《Forbes》報導所指出:「獨立音樂場館的經濟產值已超越美國啤酒業與航空業等單項產業,卻仍是最被忽略的產業。」《State of Live》不僅是一份美國音樂場館報告,更是一個全球文化產業的信號。它提醒各國:文化不是支出,而是投資;音樂不只是娛樂,而是基礎建設。當城市開始把音樂視為經濟引擎,而不只是煙火政績、節慶裝飾,文化產業的價值將被重新定義。而這也正是此次報告讓全世界看到的未來方向:現場音樂正被重新定義為一項能改變經濟結構的公共投資。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當音樂成為城市經濟新引擎
在過去幾年,美國音樂產業的焦點大多集中在串流平台的版稅爭議、AI 生成技術的崛起,以及大型巡演的票務混亂等議題。然而,當演唱會熱潮看似重啟、觀眾湧回現場,產業的內部結構卻仍處在一個高風險、低利潤的臨界點,這正是美國全國獨立場館協會(National Independent Venue Association, NIVA)想提醒大眾的事。2025年6月,NIVA先是公布首份美國《State of Live》全國性報告,並在今年10月接續推出五十個州與華盛頓特區的地方版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量化與系統化現場音樂的產業影響。這份報告不只是文化統計,更是一份以經濟學語言描繪「現場音樂」社會價值的文件,讓「文化經濟」成為城市政策討論的主角。
由經濟研究機構 TEConomy Partners 製作的這份研究,是美國音樂現場產業首次以「投入—產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進行全國性經濟影響分析。根據模型推估,2024年美國的獨立場館、音樂節與相關主辦單位共創造1,531億美元的總經濟產出,對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貢獻862億美元,支撐90.8萬個就業機會,支付517億美元的薪資與福利,吸引了1.837億名觀眾並帶來193億美元稅收。如此龐大的規模,讓NIVA執行董事Stephen Parker強調:「現場音樂不只是藝術,而是城市基礎建設的一部分。」根據報告,一家場館、一場音樂節、甚至一個地區性的週末演出,都不只是文化活動,而是實質的經濟驅動器。它們為城市帶來連鎖消費效應:從住宿與旅遊、餐飲與零售,到交通、稅收與就業,構成一個被長期低估、卻極具經濟韌性的文化部門。
然而,這份報告並非一紙慶功帳。它同時揭露了現場音樂產業的脆弱現實:全美有64%的獨立場館在2024年仍處於虧損狀態。以佛羅里達州為例,該州的場館產業展現出巨大的經濟乘數效應,總產出達數十億美元,支撐數萬名從業人員,但僅約三分之一場館能維持盈餘。儘管觀眾人數創下新高,現金流卻持續吃緊。壓力來自四面八方:藝人費用上漲、保險與租金飆升、能源與維修成本上升,加上票券轉售市場壟斷導致收益外流。許多中小型場館形容現況為「滿場卻不賺錢」的惡性循環,這些結構性壓力正迫使獨立場館面臨系統性淘汰。Stephen Parker直言「如果我們不以政策手段支援、許多城市將在未來五年內失去音樂基礎設施。」這句話點出核心焦慮:當地標性場館關閉,城市不僅失去演出空間,更失去創意產業的培育土壤。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政策行動,美國全國獨立場館協會NIVA在釋出涵蓋全美五十州與華盛頓特區的51份州別報告中,資料揭示現場音樂在地方層面的經濟效應:例如,俄亥俄州的獨立場館在2024年創造超過3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與15億美元的GDP,但僅約兩成場館能維持盈利;田納西州的代表性場館如Station Inn與3rd & Lindsley,長年支撐地方音樂生態卻同樣承受營運壓力。報告同時列舉各州政策案例:緬因州與馬里蘭州分別通過了限制門票轉售價格與平台透明化條款;德州與田納西州則採行不同的激勵機制,前者透過 Texas Music Incubator Rebate Program 以稅收回饋支持音樂場館(屬於「投資/資助」性質),後者則以 Music Venue Assistance Program 提供無償撥款與技術協助(屬於「補助」性質)。這些政策模式正逐步形成美國地方政府介入音樂產業的新典範。
《State of Live》報告之所以受到《Billboard》、《Forbes》與《Pollstar》等媒體廣泛引用,正是因為它以嚴謹的「投入—產出分析(Input–Output Model)」呈現音樂活動的乘數效應。報告顯示音樂活動帶動住宿、旅遊與餐飲的周邊支出占比極高,形成跨產業的地方消費鏈。這些外部消費不僅支撐當地中小企業,也轉化為穩定的地方稅源。對城市規劃者與政策制定者而言,這份報告等同於一張「文化經濟地圖」,揭示音樂活動如何成為城市活力與就業的引擎。這份報告的一大貢獻在於,它將音樂產業從「文化政策」轉化為「經濟政策」的討論層級。
根據報告內容與業界建議,可歸納出三項政策方向。1.稅務與保險支援機制:減輕場館經營負擔,特別是租金與保險補貼;2.票務透明與轉售監管:防止掮客與平台壟斷導致價格扭曲;3.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以文化場館更新作為城市再生的軸線。這些策略正逐步被地方政府採納。例如田納西州已推行文化與音樂場館投資補助計畫,將部分稅收回流至場館修繕與創業補助,形成「音樂稅金再循環」機制。
對亞洲而言,NIVA的模式提供了明確的政策藍圖。目前多數亞洲國家仍缺乏針對音樂活動的「投入—產出表」或文化乘數研究。美國全國獨立場館協會的方法顯示,只要透過跨部門資料整合,即能量化音樂產業的經濟效益:從創造就業、刺激旅遊,到推動城市品牌。這樣的研究能讓文化政策從「補助」轉為「投資」,進而改變決策者對文化產業的思維。對台灣而言,若能整合文化部與地方政府資料,建立定期的「現場音樂經濟影響報告」,不僅可衡量文化支出的社會回報率,也能為音樂節、地方創生與文化觀光政策提供量化依據。
過去談音樂,我們常聚焦於藝術性或影響力等論述;如今將音樂納入城市經濟學的語境,把音樂視為基礎建設的一環:提供青年就業、提升城市品牌、促進文化交流與創業生態,這些效益在台灣與亞洲城市同樣存在,只是尚未被精確統計與政策化。正如《Forbes》報導所指出:「獨立音樂場館的經濟產值已超越美國啤酒業與航空業等單項產業,卻仍是最被忽略的產業。」《State of Live》不僅是一份美國音樂場館報告,更是一個全球文化產業的信號。它提醒各國:文化不是支出,而是投資;音樂不只是娛樂,而是基礎建設。當城市開始把音樂視為經濟引擎,而不只是煙火政績、節慶裝飾,文化產業的價值將被重新定義。而這也正是此次報告讓全世界看到的未來方向:現場音樂正被重新定義為一項能改變經濟結構的公共投資。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