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影音專區 文章專區 音樂興發現|THE FIRST TAKE:數位浪潮的音像革命 上

音樂
2025.09.05 (五)

音樂興發現|THE FIRST TAKE:數位浪潮的音像革命 上

字級:
作者:袁永興
THE FIRST TAKE:數位浪潮的音像革命 上

        在音樂產業快速演進的時代,YouTube頻道「THE FIRST TAKE」以其獨特的演出形式,成為音樂人展現才華的熱門平台。這個頻道由內田真(Makoto Uchida)負責整體製作、營運以及行銷策略,他領導團隊制定精準的推廣方針,確保內容能有效觸及觀眾。同時,創意總監清水惠介(Keisuke Shimizu)擔任演出指導、創意統籌以及影像導演,負責塑造每場演出的視覺與藝術風格,讓一鏡到底(一錄到底)的現場表演充滿張力與真實感。2025 TMEX 焦點講座以「一幕到底,一錘定音:THE FIRST TAKE 的音像革命」,邀請這兩位靈魂人物分享了該節目近幾年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與一路探索中獲取的觀察與洞見。

        THE FIRST TAKE的成功,源自2019年團隊從多位藝人的案例中,深刻體認到「肩帶型內容」(Shoulder Content)的重要性。所謂肩帶型內容,指的是用來補足並支撐主體內容(如歌曲本身)魅力的延伸素材,例如額外的製作紀錄、彩排影像片段、幕後花絮或相關解說。這些內容不僅豐富了聽眾的體驗,還能延長歌曲的生命週期。

        隨著音樂消費從CD與下載時代轉向串流(Streaming)時代,宣傳策略也發生重大轉變。傳統上,音樂推廣著重於發行前的密集宣傳,以衝刺初期銷量;如今,則轉向歷時數月的「長尾式宣傳」,讓歌曲在數位平台上持續發酵。YouTube的首播與直播功能普及化,更強化了這一趨勢:觀眾能透過聊天室文化,同步聚在一起觀看MV、現場演出等影音內容。同時,透過音訊影片、歌詞影片、動畫影片等多樣化的肩帶型影像內容,大眾能免費接觸音樂音源,這標誌著全新數位宣傳時代的到來。一個典型案例是美國歌手Billie Eilish,她在YouTube上參與了大量音樂頻道的演出,累積了龐大的肩帶型影像內容,成功擴大她的音樂影響力。

        基於這些洞察,團隊制定了委託製作演出計劃的核心原則:首先,要讓歌曲成為熱門,就必須產出肩帶型影像內容,並透過YouTube和SNS(社群媒體)進行擴散;其次,為了提升歌曲的認知度,並將其推向能引起聽眾興趣的層次,「故事性」的打造至關重要,讓內容不僅是音樂,更是敘事體驗;最後,如果要在YouTube上打造一個像直播電視歌唱節目的形式呢?這正是THE FIRST TAKE的靈感來源,以一錄到底的真實演出,捕捉藝人的原始魅力,重新定義音樂在數位時代的呈現方式。透過這些策略,THE FIRST TAKE不僅成為音樂人的夢幻舞台,更引領了產業的創新潮流。

        THE FIRST TAKE:以「限制」激發音樂真實魅力的創新平台

        在數位音樂時代,YouTube頻道「THE FIRST TAKE」不僅重新定義了音樂呈現方式,更透過獨特的理念,打造出一種徹底區隔於傳統音樂內容的全新形式。相較於無線電視音樂節目(TV)、音樂錄影帶(MV)、現場演出(LIVE)、YouTube翻唱類影片、社群平台歌唱類影片(SNS),以及線上演唱會(ONLINE LIVE),THE FIRST TAKE強調一鏡到底的真實表演,避免任何後製或修飾,讓觀眾直面音樂的原始魅力。

        THE FIRST TAKE的核心理念源自對音樂本質的深刻洞察:音樂的喜悅到底是什麼?人們在什麼時候會想聽音樂?在什麼時候會感到雀躍心動?又在什麼時候會被深深感動?團隊從這些insight出發,找出獨特的著眼點,其中最關鍵的三項包括「UN-PREDICTABLE」(無法預測)、「REALITY」(真實感)以及「HUMANITY」(人味)。

        首先,「UN-PREDICTABLE」強調音樂的衝動性,因為無法預測,才能激發出不可再現的內容。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這正是樂趣所在。這種不確定性,讓每場演出充滿張力,遠離預設的腳本。

        其次,「REALITY」追求真實感。觀眾並非追求完美製作的音源或精緻剪輯的MV,而是渴望像現場演出般的原始體驗。即使藝人出錯也無妨,這種不加修飾的真實,反而更能打動人心。

        最後,「HUMANITY」聚焦於人味。THE FIRST TAKE讓觀眾感受到藝人最真實的狀態,例如手在發抖、腳不自覺地動起來等無意識反應。這些細微的「人味」,能引發強烈共鳴,讓音樂不僅是聲音,更是情感連結。

        THE FIRST TAKE的成功,關鍵不在於要做什麼,而在於選擇「不做什麼」。團隊透過自設的限制,激發更高的創造力,並與其他內容形成鮮明區隔:NO RETAKE(沒有重錄),確保每場演出都是一次性;NO DIRECTION(沒有刻意演出的演出),讓藝人自然流露;NO FILTER(沒有讓人感覺有濾鏡的真實感),呈現最原始的面貌;NO PROMOTION(沒有讓人感到在做宣傳的宣傳),避免商業化包裝。這種始於「LESS IS MORE」(更少,即是更豐富)、但「LESS BUT BETTER」(更少,但更好)的哲學,讓限制成為創新的源泉。透過這些原則,THE FIRST TAKE不僅成為音樂人的理想舞台、更探索數位時代的新可能,讓聽眾在不經意間重拾音樂帶來的純粹喜悅。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其他文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