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5.07.19 (六)
音樂興發現 | 全球音樂產業性別平權報告出爐
字級:
作者:袁永興
美國音樂數據分析公司 Chartmetric 最新發布的2025年音樂產業性別平權報告《2025 Make Music Equal Report》,以超過一百萬名音樂人(1,058,791)的數據為核心,進行橫跨230個國家與地區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全球音樂產業的現況。這份報告不僅呈現性別代表性的重大落差,也指出女性粉絲群在推動藝人成功方面的關鍵角色。
Chartmetric 的「Make Music Equal」報告目的在透過資料數據驅動的方式、反應音樂產業中存在的「性別」與「多元性」代表性的發展演變。至今該報告與倡議已發展為三大核心工具:1. 全球開放性藝人資料庫,涵蓋超過100萬名來自全球的音樂人,蒐集其在串流平台(如 Spotify、Apple Music 等)自我標註的性別資料。2. 即時更新的視覺圖表,提供全球音樂人性別代表性的概況,便於產業從業者掌握趨勢。3. 藝人識別工具,協助用戶查詢與驗證特定藝人的性別。值得一提的是,Chartmetric 明確指出他們並不為藝人指定性別,而是尊重藝人自身與其團隊在平台上公開的自我表述。
在Chartmetric所蒐集的超過100萬名音樂人中,有超過72.8萬為 solo artist 個體藝人(非團體)。這其中比例如下:男性79%、女性18%、其他非二元性代名詞:3%。這顯示目前全球音樂產業中,男性solo藝人仍佔壓倒性多數。另外,Chartmetric 依平台影響力、串流表現、社群互動等綜合指標計算分數最高的百大藝人顯示,女性藝人佔33%,較2020年的26%提升7個百分點。男性藝人佔56%,仍居主導地位。其餘 11% 為團體組合或是合作藝人。這個數據意味著女性藝人正逐步打破過往的能見度瓶頸,進入主流市場的「黃金榜單」。
其次,在音樂授權影視遊戲的Sync Licensing(同步授權)上,像是電視節目配樂上男性藝人佔 29%,女性佔 26%,相對接近平衡。但電玩遊戲配樂這部分男性藝人佔 49%,女性僅佔 6%,性別失衡的情況就很明顯,顯示電子遊戲產業在藝人選用上的性別不均最為嚴重。
再者現場演出趨勢這一塊,在全球巡演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音樂節與演唱會的演出陣容名單出現明顯變化:solo artist 個體藝人更受青睞、女性演出者比例提升。在2019–2024 年間,女藝人增加3%,男藝人增加2%,樂團或組合型態的演出佔比下降:在音樂節從50%降至40%、一般演唱會則從47%降至41%。這個趨勢反映了主辦單位為降低支出,傾向選擇成本較低的solo藝人,而女藝人顯著的獲得青睞使比重因而推升。但女性在鄉村和嘻哈等音樂類型中播放量偏低、在R&B和靈魂樂中則表現突出,電台播放次數更超過男性數百萬次。
此外,該報告也根據地理區域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台灣男性藝人佔 63%、女性藝人佔 34%(性別差距為全球最小)、優於韓國與中國(兩者都是男性藝人佔 68%、女性藝人佔 31%),孟加拉則是男性藝人佔 92%、女性僅占 6%(為全球差距最大)。這顯示東亞某些市場(如台灣、日本)在性別多元上的表現,遠優於部分南亞與中東市場。
最後在粉絲性別影響力上,也是這次報告最具啟發性的觀察之一是:女性粉絲群體在推動藝人成功中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在全球前十大男性藝人中,除了 Drake、Eminem 與 Kendrick Lamar,其他皆以女性粉絲居多。女性藝人的粉絲組成同樣是以女粉絲為主力,「女性支持女性」的現象相當明顯。Chartmetric 指出:「這種現象彰顯女性粉絲文化的力量與一致性,尤其是在社交平台上的參與和影響力、高黏著度與追隨性,遠高於一般預期。」
其實數據報告揭示的不只是佔比高低、而是產業結構。Chartmetric 強調,《Make Music Equal》並非只是性別比的一份報告,而是希望透過開放透明的數據工具,促進整個音樂產業更深層的反思與制度改善。他們呼籲音樂節主辦單位、唱片公司、遊戲與影視配樂決策者,應根據這些數據重新檢視選擇藝人時的結構性偏見,並透過政策與資源挹注,打造更具代表性、多元性與公平性的產業環境。這份報告顯然不僅是音樂產業的「性別體檢」,更是全球創意文化界在邁向性別平權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由於音樂娛樂產業長期以來一直在與性別不平等問題作文章,然而仍舊缺乏能夠顯示這種不平衡程度的藝人層面數據。Chartmetric的「Make Music Equal」計劃透過構建一個專注於藝人數據變化來改變這個現狀,這是理解誰被代表(或未被代表)的起點。藉由大規模分析這些數據,該報告突顯了從音樂節陣容到串流播放清單等各方面的性別差距。換言之,當目標是量化的問題並讓問題顯而易見、才有機會被改變。舉一個鮮少被人關注的例子:今年金曲獎大幅提增女性音樂人擔任評審的比重,顯見官方除了文化平權上增加各個語種的評委外還注意到了性別平權,呼應這次Chartmetric 的「Make Music Equal」報告現況與精神,確實值得肯定。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全球音樂產業性別平權報告出爐
美國音樂數據分析公司 Chartmetric 最新發布的2025年音樂產業性別平權報告《2025 Make Music Equal Report》,以超過一百萬名音樂人(1,058,791)的數據為核心,進行橫跨230個國家與地區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全球音樂產業的現況。這份報告不僅呈現性別代表性的重大落差,也指出女性粉絲群在推動藝人成功方面的關鍵角色。
Chartmetric 的「Make Music Equal」報告目的在透過資料數據驅動的方式、反應音樂產業中存在的「性別」與「多元性」代表性的發展演變。至今該報告與倡議已發展為三大核心工具:1. 全球開放性藝人資料庫,涵蓋超過100萬名來自全球的音樂人,蒐集其在串流平台(如 Spotify、Apple Music 等)自我標註的性別資料。2. 即時更新的視覺圖表,提供全球音樂人性別代表性的概況,便於產業從業者掌握趨勢。3. 藝人識別工具,協助用戶查詢與驗證特定藝人的性別。值得一提的是,Chartmetric 明確指出他們並不為藝人指定性別,而是尊重藝人自身與其團隊在平台上公開的自我表述。
在Chartmetric所蒐集的超過100萬名音樂人中,有超過72.8萬為 solo artist 個體藝人(非團體)。這其中比例如下:男性79%、女性18%、其他非二元性代名詞:3%。這顯示目前全球音樂產業中,男性solo藝人仍佔壓倒性多數。另外,Chartmetric 依平台影響力、串流表現、社群互動等綜合指標計算分數最高的百大藝人顯示,女性藝人佔33%,較2020年的26%提升7個百分點。男性藝人佔56%,仍居主導地位。其餘 11% 為團體組合或是合作藝人。這個數據意味著女性藝人正逐步打破過往的能見度瓶頸,進入主流市場的「黃金榜單」。
其次,在音樂授權影視遊戲的Sync Licensing(同步授權)上,像是電視節目配樂上男性藝人佔 29%,女性佔 26%,相對接近平衡。但電玩遊戲配樂這部分男性藝人佔 49%,女性僅佔 6%,性別失衡的情況就很明顯,顯示電子遊戲產業在藝人選用上的性別不均最為嚴重。
再者現場演出趨勢這一塊,在全球巡演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音樂節與演唱會的演出陣容名單出現明顯變化:solo artist 個體藝人更受青睞、女性演出者比例提升。在2019–2024 年間,女藝人增加3%,男藝人增加2%,樂團或組合型態的演出佔比下降:在音樂節從50%降至40%、一般演唱會則從47%降至41%。這個趨勢反映了主辦單位為降低支出,傾向選擇成本較低的solo藝人,而女藝人顯著的獲得青睞使比重因而推升。但女性在鄉村和嘻哈等音樂類型中播放量偏低、在R&B和靈魂樂中則表現突出,電台播放次數更超過男性數百萬次。
此外,該報告也根據地理區域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台灣男性藝人佔 63%、女性藝人佔 34%(性別差距為全球最小)、優於韓國與中國(兩者都是男性藝人佔 68%、女性藝人佔 31%),孟加拉則是男性藝人佔 92%、女性僅占 6%(為全球差距最大)。這顯示東亞某些市場(如台灣、日本)在性別多元上的表現,遠優於部分南亞與中東市場。
最後在粉絲性別影響力上,也是這次報告最具啟發性的觀察之一是:女性粉絲群體在推動藝人成功中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在全球前十大男性藝人中,除了 Drake、Eminem 與 Kendrick Lamar,其他皆以女性粉絲居多。女性藝人的粉絲組成同樣是以女粉絲為主力,「女性支持女性」的現象相當明顯。Chartmetric 指出:「這種現象彰顯女性粉絲文化的力量與一致性,尤其是在社交平台上的參與和影響力、高黏著度與追隨性,遠高於一般預期。」
其實數據報告揭示的不只是佔比高低、而是產業結構。Chartmetric 強調,《Make Music Equal》並非只是性別比的一份報告,而是希望透過開放透明的數據工具,促進整個音樂產業更深層的反思與制度改善。他們呼籲音樂節主辦單位、唱片公司、遊戲與影視配樂決策者,應根據這些數據重新檢視選擇藝人時的結構性偏見,並透過政策與資源挹注,打造更具代表性、多元性與公平性的產業環境。這份報告顯然不僅是音樂產業的「性別體檢」,更是全球創意文化界在邁向性別平權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由於音樂娛樂產業長期以來一直在與性別不平等問題作文章,然而仍舊缺乏能夠顯示這種不平衡程度的藝人層面數據。Chartmetric的「Make Music Equal」計劃透過構建一個專注於藝人數據變化來改變這個現狀,這是理解誰被代表(或未被代表)的起點。藉由大規模分析這些數據,該報告突顯了從音樂節陣容到串流播放清單等各方面的性別差距。換言之,當目標是量化的問題並讓問題顯而易見、才有機會被改變。舉一個鮮少被人關注的例子:今年金曲獎大幅提增女性音樂人擔任評審的比重,顯見官方除了文化平權上增加各個語種的評委外還注意到了性別平權,呼應這次Chartmetric 的「Make Music Equal」報告現況與精神,確實值得肯定。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