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2025.09.19 (五)
音樂興發現|創用開源與音樂產業的交會
字級:
創用開源與音樂產業的交會
在數位時代的創作景觀中,開放授權機制正悄然重塑文化生產的典範。在 2025 TMEX Forum 國際論壇一場由開放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欣穎主持,和音樂工作者林強、音像藝術家Luca Bonaccorsi以及超維度總監蔡宏賢、共同探討了「創用CC(Creative Commons)」與「開源(Open Source)」在當代創作環境中的意義與挑戰。他們的對話剖析這些工具的核心概念,並闡述其在促進協作眾創與產業轉型上的潛力。
創用CC是一種介於「版權完全保留」與「公共領域」之間的授權架構,透過一系列條款設計,創作者得以明確界定大眾對其作品的使用邊界。例如,是否允許商業利用、改編或重製,皆能藉由標準化的授權符號加以傳達。相較傳統「所有權利保留」模式,CC介於公有領域與嚴格版權之間,允許依條款如商業利用或衍生作品來重製與修改。這一框架降低交易成本,透過標準化促進全球知識共享,體現資訊經濟學中公共財原則。其核心精神在於「可預見的彈性」,既維護創作者的權益,又推動知識與藝術的交流。至於「開源」,原本是資訊科技領域的技術與文化實踐,指涉程式碼公開,使任何人都能自由檢視、修改並再發佈。與封閉式專有模式相反,它強調透明度、協作與社群驅動創新,符合演化經濟學觀點、透過集體智慧加速技術進步。其價值不僅限於技術共享,更代表一種「透明協作」的社會契約。將此概念移植至藝術與音樂領域,意味著創作本身可被視為「開放的基礎設施」,而非封閉的專有資產。
在剖析開源於音樂領域的實務應用上,林強指出,它不僅體現授權自由,更是創建共享平台的催化劑。透過CC機制,音樂作品可被合法取用、混音或二創,從而延伸文化影響力,這個過程放大作品的生命週期,讓創作在多元脈絡中進行演化。當樂曲透過CC或開源框架可合法地被重新混音、取樣、再改編或融入其他創作脈絡,便能賦予原作新的生命與價值。林強指出,真正值得期待的並非單向的授權釋出,而是一種循環式的共創模式:創作者、產業與新興技術能在共享基礎上彼此疊加,推動文化持續演進。
在音樂產業中,開源並非僅僅降低使用門檻或擴大曝光機會,而是提供一種讓作品持續流動的動態機制。林強預見未來將形成持續共創生態,涵蓋創作者、產業鏈與人工智慧(AI)技術,推動文化多元性並重塑版權經濟,轉向以貢獻為基礎的價值分配。從學術層面而言,CC與開源代表了一種「知識公共財化」的嘗試,挑戰了版權制度的排他性;在產業實務上,則體現了文化資源如何透過授權設計進一步活化與擴散。這種模式既能降低創作者進入市場的障礙,也可能重構音樂產業的收益模式,特別是在串流與生成式AI興起的時代,開源授權如何影響資料訓練與二創的合法性,將是關鍵競爭的節點。

開源作品在實際操作層面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卻同時面臨技術、認知與制度性挑戰。首先,在AI驅動的藝術創作中,需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模型訓練,以減緩偏差與失真風險。蔡宏賢總監指出,創作者的「想像力」扮演關鍵角色,若不能引導AI生成更具原創性的輸出,就容易淪為機械式複製,削弱藝術創作的本質。若僅依賴資料庫的既有內容,生成結果往往缺乏細緻度與真實感,因此「人類創造力介入」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這同時凸顯開源資料在品質管理的必要性。其次,商業應用受限於版權思維的慣性,許多創作者在商業環境中,仍以「擁有」作為價值核心、難以接受「共享即是價值擴增」的觀點。這種固定思維限制了作品的跨域應用與流通可能,也造成大眾對開源的誤解:將其與「業餘」、「難用」劃上等號,忽略了其所蘊含的專業性、再創潛能和社群貢獻價值,這類認知偏差不僅阻礙採用機會,還強化了封閉式模式的優勢地位。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開源可被視為一種「創作擴散」策略:透過降低使用門檻,作品能進入更多人的手中,激發再創作與跨界合作,進而在文化與市場之間建立新的循環。這種模式挑戰了傳統「封閉—專有—收益」的邏輯,轉而推動「開放—擴散—再價值化」的思維。因此,開源並非單純的授權選項,而是一場關於文化資產如何流通、如何再生產的結構性實驗,其成敗不僅取決於法律制度或技術條件,更在於社會能否理解並接受「共享即增值」的文化典範。換言之,開源並非表面單純的權利放棄,而是策略性工具,能催生新型經濟與文化循環。
音像藝術家Luca Bonaccorsi指出,開源作品可延伸至視覺表演(VJ)或Party場域,透過再創作放大影響力。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公眾授權一號作品《時間浸漬》專輯就是個範例:一方面開放網路免費下載音樂與MV,另一方面透過FlyingV募資發行黑膠收藏版。此雙軌策略強調先奠定作品的社會價值與曝光度,再探索多元收入管道,如衍生商品或合作授權。這個模式體現「開放創新」,透過外部協作加速價值生成,開源作為擴散策略,能接觸更廣受眾、激發再次創作,間接提升商業潛力,成功關鍵在於平衡開放與有價化的設計,進而讓商業支持社群成長而不是取代它。
展望未來,開源和Creative Commons(CC)的結合,可能會帶來新的文化政策,鼓勵政府和企業投資開放平台,幫助建立一個長久發展的創意經濟。此次論壇清楚展現了開放授權的改變力量,為音樂產業畫出一個前瞻性的藍圖。在AI主導的2025年,接受開源不再是疑慮,而是值得嘗試去做的事,讓自由創作的動能與文化活力持續下去。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開源可被視為一種「創作擴散」策略:透過降低使用門檻,作品能進入更多人的手中,激發再創作與跨界合作,進而在文化與市場之間建立新的循環。這種模式挑戰了傳統「封閉—專有—收益」的邏輯,轉而推動「開放—擴散—再價值化」的思維。因此,開源並非單純的授權選項,而是一場關於文化資產如何流通、如何再生產的結構性實驗,其成敗不僅取決於法律制度或技術條件,更在於社會能否理解並接受「共享即增值」的文化典範。換言之,開源並非表面單純的權利放棄,而是策略性工具,能催生新型經濟與文化循環。
音像藝術家Luca Bonaccorsi指出,開源作品可延伸至視覺表演(VJ)或Party場域,透過再創作放大影響力。開放文化基金會的公眾授權一號作品《時間浸漬》專輯就是個範例:一方面開放網路免費下載音樂與MV,另一方面透過FlyingV募資發行黑膠收藏版。此雙軌策略強調先奠定作品的社會價值與曝光度,再探索多元收入管道,如衍生商品或合作授權。這個模式體現「開放創新」,透過外部協作加速價值生成,開源作為擴散策略,能接觸更廣受眾、激發再次創作,間接提升商業潛力,成功關鍵在於平衡開放與有價化的設計,進而讓商業支持社群成長而不是取代它。
展望未來,開源和Creative Commons(CC)的結合,可能會帶來新的文化政策,鼓勵政府和企業投資開放平台,幫助建立一個長久發展的創意經濟。此次論壇清楚展現了開放授權的改變力量,為音樂產業畫出一個前瞻性的藍圖。在AI主導的2025年,接受開源不再是疑慮,而是值得嘗試去做的事,讓自由創作的動能與文化活力持續下去。
立刻加入北流Line@ 訂閱北流電子報